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文人的良心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8日02:47 舜网-济南时报

  “让我做一块木柴吧。我愿意把我从太阳那里受到的热放散出来,我愿意把自己烧得粉身碎骨给人间添一点点温暖。”这样的话语,如果从通常习见的他封或自封的“文坛泰斗”们口中说出来,难免被人骂作矫情,但出自于巴金之口——哪怕是出自年轻时期的巴老,依然让人高山仰止。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科书上的大师级人物——“鲁郭茅,巴老曹”,巴金是时光延续

到21世纪之时硕果仅存的一位。物以稀为贵,人以稀而益尊,这是常理不假,但巴金身上的确有很多让后生晚辈们倾心敬佩之处,特别是拿他后半生的表现与同时代的多位文学大家们作比较,尤显其稀与贵。

  《家》、《春》、《秋》等小说代表作,属于巴金青年时期的作品,曾启发了一代青少年的革命冲动。他在步入老年、人生经历了人世沧桑之后,以一天二三百字的蜗牛般的慢速度写出的那部厚厚的《随想录》,彰显出一代文人的良知,这是中国20世纪后半期中国知识分子显明自身存在的最响亮的声音。

  当太多的同受“文革”浩劫的同辈知识分子重出江湖、重被祭上高位之后变得说话有选择、行文有分寸的时候,为什么巴金可以直敞喉咙、力倡“说真话”呢?文人写出好作品,那不过是凭其勤奋和才力,而首先说真话、力倡说真话,则是凭其高尚的人格。

  说真话难。当少说真话依然被芸芸众生当作寻求自保的共用手段时,能挺身而出,祭出“说真话”之大旗者,则尤其难——难的是那份勇气,那份舍我其谁的孤愤姿态。可以说,巴金为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化界铸造出了一个知识分子良知显现的里程碑。

  回首上世纪80年代,对于在被说假话的全国性氛围笼罩了二十多年、被自己曾说的或多或少的真话害得妻离子散家败的中国人来说,不难认识到说真话以探求真理对处于彼时彼地的中国的必要性,可以说,道理可谓人人明了,而能否以身而行,则人与人品格高下立判。个中关键,就在于各人的心态不同。古人说“无欲则刚”,其实无欲有多种表现,特别是在经过高压政治之后,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无欲则散淡,无欲则萎顿,无欲则墙上草随风倒,无欲则装聋作哑……最后最稀少的才是无欲则刚。“无欲”是前提,“刚”之中体现的是一种入世的心态,是对人世的热诚,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断,是性情峻急之士的独家表演。在“文革”之后的巴金身上,体现出了入世、峻急的人生底色,不由人不敬重他。

  无欲则刚的根本之处,在于心态的平正。巴金之长寿,政府方面、医疗方面的原因不可否认,但也应该看到这与老人家自身的心态也有很大关系。他自己曾说过,自己老年之后,对社会对文学难有新的贡献,他是在为大家活着。“人民作家”的称号,有或无,巴金都一样是在做自己。

  巴金的一生,让我们看到了一颗文人的良心辉炳人间。(王 谦)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