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政协委员评《政心民意》(政心民意80)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8日03:59 人民网-江南时报

  主持人:《政心民意》已经开办80期了,从2004年12月2日创办这个栏目以来,我们已经在报纸上认识了80位政协委员,他们来自社会各界,从事不同的工作,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以政协委员的身份反映民声、民意,将群众的呼声通过提案的方式向有关部门反映,有望通过一定途径解决问题。9月份,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著名作曲家王立平先生在南京调研时充分肯定了媒体的新闻监督职能与政协及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职能相结合取得的“双赢”成果。在这80期当中,我们还“请”来许多市民为提案“望、闻、问、切

”,力求使提案更加完善,行之有效。至此,本报和省政协办公厅联办的《政心民意》专栏暂告一段落。但本报将继续和省市人大政协有关方面合作,推出新的专栏,使政心和民意系得更紧,使民众议政的渠道更畅!

  省政协常委、教育文化委员会副主任何永康教授:非常高兴再次“做客”《政心民意》栏目。去年12月3日,《政心民意》第一期登的就是我那篇“银行应向市民邮寄对账单”的提案。提案刊登后反响较大,感觉各方面都很重视,周围还有不少朋友看见我的提案在媒体上刊登后主动找我说,看来你们政协委员的提案还是蛮管用的嘛,他们也比较积极地给我提供提案的线索。另一方面,提案中牵涉到的经办单位和相关部门还多次与我沟通,包括电话答复和书面答复,告诉我提案中牵涉到的哪些问题能够解决,哪些问题暂时解决不了,原因是什么?让我们提案者心里有了底,感觉受到了重视。《政心民意》是一个很有力度的栏目,较好地体现了互动和民意。

  民建江苏省委调研处副处长林青:《政心民意》反映了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和民众参政议政的有益互动,对我们民主党派和读者开拓眼界有一定的益处。媒体要注意引导,减少负面报道,不光是报道一些社会新闻,更多的还是要反映民声、民意,并进行跟踪报道,把提案的内容和办理单位的答复以及社会各界的采访、看法刊登出来,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为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服务。《政心民意》一周两次嫌少,应该一周三次,使读者养成经常性的互动,最好能隔一天再增加读者讨论的内容。在广州、湖北很早就在媒体上有政协的“声音”了,通过专版来宣传。希望《政心民意》越办越好。我认为,不光要刊登政协委员的提案,还应该宣传党派成员、政协委员的个人介绍,使宣传更加立体。

  民建扬州主委、扬州市政协副主席王克胜:在媒体上定期刊登政协委员的提案,我比较赞同,应该是这样的。提案不能仅仅局限于部门和委员的单线沟通,因为委员关注的问题就是民众关注的话题,他们代表了民众的呼声。这样才能有效扩大提案的影响。

  民革江苏省委:《政心民意》差不多贯穿了一年的时间,把党派、政协的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反映,较好地反映了互动性。总体上说,我们认为这种形式还是可以的。政协委员的提案就是反映民意,配合省委、省政府和省政协的工作开展调研,比如我们近期对“城市劳动者的收入差距”和“十一五规划”所做的调研就有一定的时效性,但如果采用《政心民意》的方式可能就不太适合,会有滞后性。这时候能否变通一下,采用其他的方式来进行互动?

  省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出版社杨金荣博士:一篇好的提案用生动的说法就是“少出问答题,多做选择题”,不光提出问题,还要提出解决问题的看法,还要和当今的大政方针相合拍。省政协一年提案大约是700多篇,《政心民意》每周两篇,一年52周就有100多篇了,我们还可以再进行“细筛驯,把和老百姓生活密切的、关乎民生的提案精选出来反映在报纸上,因为提案毕竟代表了社会一部分人的建议,确实和民生、社会发展的脉搏紧密联系。继续做下去,还可以在深度上增加一些内容,比如相关报道的链接。在“回应”子栏目中,政协委员对于答复意见,不能简单地用“满意”或“不满意”来回答,没有了其他选择,我认为完全可以采用打分制来反映委员对办复意见的满意程度。另外,还要增加篇幅让民众参与和互动,虽然在具体操作上会有难度,但可以使政协委员的工作更加完善。提案中的好些想法不是一下就能做到的,可能牵扯到部门利益或其他问题,也可以把难点登出来,让老百姓理解。因为站的角度不一样,立场和想法也不一样。比如苏州将试行免费义务教育,对于南京和其他城市的触动很大,但角度不一样,经费投入也不一样,这时我们可以“说而不论”,把权利交给老百姓讨论。《政心民意》也可以改变形式,每周二请政协委员谈,每周四请老百姓谈,增加栏目的互动性和市民的参与性。

  主持人:感谢省政协和各位政协委员长期以来对《政心民意》栏目的关心、支持,也感谢各办复部门和读者的配合、参与。正如一位政协委员所说的那样:《政心民意》实现了两个互动,一是政协和媒体的互动,一是政协委员和老百姓之间的互动,三者之间的交流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我们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互动栏目能够更加活泼、耐看。

  《江南时报》(2005年10月18日第二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