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巴金 世纪老人的别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8日05:42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昨晚,巴老走了。到今年11月25日,巴老就该102岁了。不过,我们相信巴老走得平静,走得安心。侄儿李致前几天就和老伴去了上海,几个侄孙也在身边,全家人都在一起。一百年的沧桑对于普通人已是极至,何况是一个讲真话的老人。众多文学、戏剧界的老人、后辈,都以自己的方式纪念着这位当之无愧的泰斗,简单的话,却有最真诚的意愿。

  ·老友的回忆·

  马识途:不愿意相信这个事实

  马识途老人今年92岁,他的家人婉拒了记者的采访,原因是马老不相信这是真的,不接受任何人的采访。

  流沙河:一副对联表悼念

  昨晚7时许,流沙河老先生得知了巴老去世的消息后,他起身找出了自己一个月前应巴金文学院邀请写的一副对联,这副对联本来是祝贺巴老生日用的。流沙河平静地对记者说:“这副对联写的是巴老的一生,我所有的话都在这副对联里。”然后,他便不再多说一句话,看得出,老人的心中十分悲痛。

  对联上联写的是:乘激流以壮志抛家,风雨百龄,似火朝霞烧长夜;下联写的是:讲真话而忧心系国,楷模一代,如冰晚芦映太阳。

  车辐:翻开老照片回忆

  昨晚8时,92岁的车辐老人得知巴老去世的消息后,还让家人找巴老身边的人求证。家人给巴老的胞弟李济生打了电话,确认了这个消息。车老走到书房,找出自己与巴老合影的老照片和一本厚厚的《巴金的一个世纪》,一张张、一篇篇地翻看。车老拿出一张装裱好的照片告诉记者:“这是我和巴老在上个世纪80年代,在他上海家中拍的。巴老是我的前辈,也是我的朋友,我从他那里得到了很多帮助,受到了很多教育。”车老说,巴老走了,我们要铭记他的一句话,“没有神也就没有兽,大家都是人”。

  吴泰昌:火不灭心不死

  和巴金交往甚多的吴泰昌老人曾出版《我亲历的巴金往事》,吴老昨晚告诉记者:“巴老虽然是百岁老人,但当听到他离去的消息时,心中倍感悲痛。毕竟我们交往不少,况且又是中国现当代的文坛巨匠。今天,没有了他,中国文坛确实少了一颗璀璨的明珠。”

  吴老表示:“我异常喜爱、珍惜巴老用他那颤抖的手写下的这两段话:火不灭,心不死,永不搁笔!巴金1981年3月27日。”

  ·文学界后辈的纪念·

  王火:巴老“大智大悟举重若轻”

  获悉巴老去世的消息后,四川作家王火很意外。他说:“我从中学就开始读巴老的作品,《家》《春》《秋》这些书当时我们都是你看了我又看。作为作家,巴老是个典范,他提出的‘说真话’三个字,对整个文学界影响很大。在他百岁生日时,我专门为他作了一首短诗,其中有一句‘大智大悟举重若轻’,是他最好的写照。”

  陈忠实:巴老指引了我的文学道路

  中国作协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主席陈忠实是接到中国作协的通知才得知这一消息的。他告诉记者,巴金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奠基人之一,体现的是时代精神,“回忆那个时代,我们想起的是巴金的小说。可以这么说,是巴老指引了我的文学道路”。

  柳建伟:文学界的一大损失

  昨日,一听说这个噩耗,身在北京的四川作家柳建伟有些吃惊:“这两天是在说他病危,但昨天不是说已经转危为安了吗?没想到他走得这么突然。”稍微稳定情绪后,柳建伟说,“巴老的去世对中国文学界、思想文化界、知识界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熊召政:巴老是一代楷模

  得知巴金去逝的消息,作家熊召政感慨地说:“我刚才也听说了这个消息。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读巴金的书,从中也吸收了丰富的营养。他是一个时代的文学巨匠,是一代楷模,在他的作品的感动下我成为了一名作家。

  ·戏剧界的哀悼·

  魏明伦:提倡他的反思精神

  巴老与魏明伦因戏结缘,得知老人离去,魏明伦很震惊。少许平静后,魏明伦说,巴老离去其实也在意料之中,100多岁的高龄离去,应该是喜丧了。现在,我们怀念老人、纪念老人,是不是更应该从“巴金精神”出发,提倡他的反思精神,发扬他提出的“讲真话”。

  魏明伦说,巴老对他的影响应从新文化运动讲起,巴老倡导的民主、科学影响了他这一代人。“巴老的离去,象征着一个时代结束了,开创五四新文学的最后一个人走了。”魏明伦说,现在这个时代缺少五四精神,超前享受派太多,要怀念巴金,纪念老人,至少这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之一。要发扬巴老的反思精神,提倡他敢于“讲真话”的方式。

  陈巧茹:很荣幸能演巴老笔下人

  2002年,成都市川剧院重排《激流之家》时,身为川剧院台柱子的陈巧茹有幸扮演了梅表姐和鸣凤两个角色。昨日,听记者转述巴老去世的消息后,陈巧茹语气有些沉痛:“记得2003年,我们专门去上海表演川剧《激流之家》为他祝寿。遗憾的是,当时他的病房已经不允许人进入,我们只有通过他女儿代话。听说家乡父老给他带去一出戏,巴老很高兴。”陈巧茹还表示,“巴老笔下的女性角色塑造得十分鲜活,在描写这些角色对封建制度的抗争方面,巴老刻画得太好了。我很荣幸能演这样的角色,而且一演就演了两个。”

  本报记者邓秋罗曲李祥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