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神六圆满飞天,航天英雄凯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8日06:38 南京报业网

  【据新华社内蒙古四子王旗10月17日电】17日上午9时28分,刚刚结束太空飞行、返回祖国怀抱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乘专机从内蒙古自治区着陆场飞抵北京。

  江泽民同志祝贺神舟六号飞船胜利返回。17日凌晨4时33分,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完成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

内蒙古四子王旗中部的阿木古郎草原顺利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安全返回。

  3时43分,当神舟六号飞临南大西洋海域上空时,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在那里待命的远望三号远洋测量船向其发出返回指令。3时44分,飞船返回舱与轨道舱分离后10秒钟飞船进行第二次调姿。3时45分,神舟六号开始返回地球。指挥大厅内电子大屏幕上的图像清晰地显示,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飞行高度不断降低。4时17分,神舟六号推进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一分钟后进入黑障区,无线电信号中断,在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大厅屏幕上可以看到,飞船像一团火球划过夜空。4时33分,返回舱成功降落。

  现场特写:黎明时神六完美落地

  17日凌晨3时43分,飞临大西洋上空的神舟六号,接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返回指令,准备从天外归来!同一时间,4架担负搜救任务的直升机轰然起飞。

  “飞船调姿”“轨道舱分离”“制动开始”“推进舱分离”“再入大气层”……遍布全球各地的测控站、测控船发出的一条条调度口令,在搜救直升机内清晰响起。

  距离地面大约80公里的高度,飞船返回舱以数千米每秒的速度进入大气层,与大气发生剧烈摩擦,高达2000摄氏度的飞船表面气体产生了屏蔽电磁波的等离子层——“黑障”阻断了地面与飞船的联系。

  沉默——仅仅不到两分钟的沉默。“回收一号发现目标1位于主着陆场200多公里外的前置雷达站在飞船尚未出“黑障”时就捕捉到了目标。

  “回收二号发现目标1根据回收一号提供的引导数据,着陆场测量站的大功率雷达稳稳地捕获了飞船回家的轨迹。

  “砰1静谧的夜空传来一声闷响。距离地面大约10公里,伞舱盖从返回舱上弹落。

  早已将“炮口”稳稳对准飞船的大型光学记录仪,清楚地显示着飞船开伞的过程——

  一把小小的引导伞,从伞舱口“嗖”地窜出,细细的长线拉出了减速桑减速伞先是张开一个小口,接着伞口越张越大、越张越大……十几秒后,飞船的速度从180米/秒降到了80米/秒。随着风鼓得满满的引导伞从急速下降的飞船上飘走,一幅更为壮观的场景出现了——伞舱口“腾”地弹出一片五彩缤纷的云朵,彩云越变越大、越变越大,1200平方米的主伞很快布满了光学记录仪的镜头。主伞牵引着飞船缓缓地向着预定着陆点飘落。

  两年前第一个目视到神舟五号飞船降落的直升机驾驶员袁水利,和另外5架直升机驾驶员几乎同时收到了返回舱信标机发出的信号。

  两分钟后,在搜索指挥车的“着陆场搜索态势系统”电子地图上,代表4架直升机的4色曲线,在落点周围已形成一个完整的圆。

  4时30分,袁水利看见左前方不到2000米的地面,突然出现一团橘红色的火焰。

  两分钟后,在四台发动机的推动下,返回舱的速度由8米/秒迅速下降到1米/秒,如同一片羽毛,轻轻地落在草地上。着陆场总指挥隋起胜从耳机中听到了费俊龙的声音:“我是神舟六号,我已着陆。”

  袁水利驾驶直升机直飞落点。几乎就在直升机接地瞬间,机上的工作人员已经携带开舱设备跳下了直升机,箭一般奔向返回舱。费俊龙、聂海胜隔着舷窗,在向人们招手。转眼之间,舱门已被打开。费俊龙、聂海胜告诉前来询问的医生刘建中:“身体感觉良好。”刘建中向总指挥隋起胜报告:“建议航天员自主出舱。”

  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费俊龙、聂海胜向人们挥动着手臂,轻快出舱。短暂的地面重力适应后,两名英雄被激动的人群簇拥着抬上了医监医保直升机。血压、心率、心电图、脑电图……一项项生理指标显示,航天员健康状况良好。

  速度:从7800米/秒到1米/秒

  一团红色的火球,划过黎明的夜空,向着草原深处急速坠落。突然,火球的速度一下子慢了下来,火光渐渐变弱,直到从人们视线中消失……15分钟后,神舟六号返回舱在巨大降落伞的牵引下,缓缓飘向地面。

  着陆场系统总设计师侯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神舟六号返回舱在大约48分钟的时间内,经历了从7800米/秒到1米/秒的生死时速。”

  神舟六号返回前运行在距地球大约343公里的圆形轨道上,速度大约为7800米/秒。在接到地面返回指令后,飞船脱离原来的轨道,进入自由滑行阶段。

  返回舱下降到大约距离地面100公里高度时,进入稠密大气层。当飞船下降到距离地球表面15公里左右的高度时,飞船的速度由超音速下降到亚音速,并稳定在180米/秒左右。

  距地面大约10公里时,返回舱上的静压高度控制器通过测量大气压力判定高度,自动打开伞舱盖,首先带出引导伞,引导伞再拉出减速桑此时返回舱180米/秒的速度依然惊人,为了把开伞对航天员的冲击力减到最低,减速伞设计为两级充气,先张开一个小口,8秒后待返回舱速度减小到一定程度后,再全部张开。通过减速伞的作用,返回舱的速度下降到80米/秒左右。减速伞工作16秒钟后,与返回舱分离,同时拉出主桑主伞也采取两级充气的方法,先张开一个小口,然后慢慢地全部撑开,这时返回舱的下降速度逐渐由80米/秒减到40米/秒,然后再减至8—10米/秒。在距离地面大约1米时,返回舱的4个反推火箭点火工作,返回舱速度一下子降到了2米/秒以内,又渐渐降到1米/秒,最终安全着陆。(记者李宣良)

  温度:从2000℃到40℃

  因与大气的剧烈摩擦而被烧蚀成深褐色的神舟六号返回舱静静地躺在草原上,舱体上还带着上千度高温发热后的余温。

  当返回舱在距离地面80公里—40公里的高度以数千米每秒的速度穿越稠密大气层时,返回舱表面温度会达到1000—2000摄氏度,如果不采取有效的防热降温措施,整个返回舱将会像陨石一样被烧为灰烬。这时必须给飞船穿上一层“防热衣”,使飞船内部的温度控制在航天员可以忍受的40摄氏度以下。

  据专家介绍,飞船返回舱的降温主要通过三种方法:一是吸热式防热,在返回舱的某些部位,采用导热性能好、熔点高和热容量大的金属吸热材料来吸收大量的气动热量;二是辐射式防热,用具有辐射性能的钛合金及陶瓷等复合材料,将热量辐射散发出去;三是烧蚀防热,利用高分子材料在高温加热时表面部分材料熔化、蒸发、升华或分解汽化带走大量热量的方法散热。

  由于飞船重量的限制,防热材料要求是重量尽可能轻的低密度烧蚀材料。神舟六号的防热材料就是按照这一标准从几十种材料中严格筛选出来的。为进一步将重量降下来,在材料的使用上采用了蜂窝格的设计,这种既有密度又有疏松的设计,保证了神舟飞船穿上的是轻薄的“防热衣”。(记者李宣良黄明)

  救援现场:一次漂亮的空中搜救

  10月17日凌晨,神舟六号飞船开始飞向祖国母亲的怀抱。此时,空中搜救分队的4架直升机腾空而起,飞向主着陆场上空待命。漆黑的夜空中,一张搜索大网正迎接神舟六号的到来。这支空中搜救分队曾先后圆满完成神一到神五的搜救任务,每次搜救任务不仅是技术与智慧的较量,更是意志与胆量的考验。

  时间一分一秒地向“零时”逼近,飞船与地面的距离越来越近,神舟六号飞船返回舱再入大气层,与大气层摩擦产生的尾焰映入空中搜救分队指挥员蔡有固的眼帘。“空中搜救开始。”着陆场系统总指挥隋起胜下达命令。

  着陆场上空出现了极为壮观的一幕,4架直升机在漆黑的夜幕中疾速飞行,在落区上空形成4点布阵。“一号直升机发现目标1空中搜救分队传来令人激动的消息。直升机上的测向仪收到了返回舱上信标机传来的信号。天空中迸发一声巨响,“抛伞舱盖了1尽管夜幕很黑,大家还是不约而同把目光投向空中,急切地搜寻着。4架直升机不约而同向飞船返回舱落点区域靠拢飞行。

  1200平方米的巨大降落伞全部张开,返回舱开始减速下降。费俊龙报告航天员身体状况良好。此时,在闪烁信号灯的搜救指挥车内,“着陆场搜救态势系统”准确地显示出空中分队的情况以及落区地形、地貌等各种信息。电子地图上,代表直升机飞行轨迹的曲线正在向落点会聚。

  “看见了,我们看见飞船了1“在那里,在那里1“神舟回来了14时36分,三号直升机报告“目视返回舱”,同时引导着地面搜救分队向落点靠近。几分钟后直升机缓慢下降,停落在返回舱着陆点附近的开阔地上。空中搜救分队的官兵跳下直升机,冲向返回舱。

  海上连线:远望三号测控神六作别太空

  北京时间10月17日3时。南大西洋某海域。神舟六号飞船围绕地球运行第76圈次的飞行即将来临。

  布阵南大西洋海域的远望三号测量船上。北京时间3时11分。“叮铃铃……”一声长达25秒的铃声划破了南大西洋的沉寂,“返回段工作段测控30分钟准备,全船进入一级测量部署,人员按部署就位”。

  甲板上,微波统一测控系统、超短波天地通信系统、单脉冲精密测量雷达等测控设备天线已经一齐指向飞船出地平线的方向。时间过得飞快,“一分钟准备”的声音响起。端坐在操作台前的USB主操作手芦志峰紧握天线操纵杆,双目紧盯着面前的示波器。

  3时41分。荧屏上一个绿色的亮点跳动起来,芦志峰迅即转动操纵杆,稳稳套住光点。

  “长江三号发现目标1“长江三号跟踪正常1调度人员的报告声短促清晰。

  船指挥所的显示屏上迅即出现了飞船轨道舱内的画面: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镇定自若地端坐在机位上,静静等待飞船返回。

  “长江三号双向捕获”,无形的电波在远望三号船、北京指控中心、飞船之间架起了天桥。

  “第一次调姿开始”,遥测数据显示,飞船逆时针旋转90度。

  “第一次调姿到位”。1分钟后,“轨返分离”指令发出,轨道舱和返回舱成功分离。“第二次调姿开始”,遥测数据显示,飞船逆时针再旋转90度。

  “第二次调姿到位”。“制动点火开始”、“制动点火结束”、“遥控结束”。随着一连串激动人心的指挥调度,操作手所有的动作一气呵成。

  船指挥中心显示屏上,飞船正按预定轨道顺利返回,仰角在慢慢变低,4度、3度、2度、1度,USB雷达天线一直稳定地跟着飞船。

  3时49分,“长江三号跟踪结束”,指挥员一声报告,远望三号船里骤然响起了掌声与欢呼声,伴随着阵阵波涛,在大洋上久久回荡。

  神六飞天全记录(第六天)

  2时40分许:神舟六号飞船返回指令解锁,即将结束5天的太空之旅,踏上返乡路程。

  3时18分:飞船飞行第76圈,飞船推进舱太阳帆板垂直归零。

  3时42分:远望三号发现神舟六号。3时43分:第一次调姿开始。3时44分:轨道舱返回舱分离解锁,航天员报告轨返分离。10秒后,第二次调姿开始。

  3时45分:神舟六号开始返回。4时07分:推进舱和返回舱分离。4时08分:飞船飞入祖国上空,喀什测控站捕获目标。4时13分:飞船进入黑障区。4时19分:主伞舱盖弹开。4时20分:脱减速伞,主伞打开。直升机目视到目标。4时33分:飞船返回舱着陆。返回舱实际着陆地点距理论着陆点相差仅一公里。神舟六号共飞行115小时32分钟,飞行77圈,行程约325万公里。

  5时07分:返回舱舱顶舱门打开。5时38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按正常程序出舱,并向欢迎人群挥手。

  机动神兵:搜索救援部队

  17日4时33分,神舟六号飞船返回舱安全着陆。4时55分,搜索直升机飞抵现场,找到了返回舱。承担这项任务的就是搜索救援部队。

  由于返回舱着陆点范围的不确定性,建立一支机动性强、作风硬、装备一流的队伍非常有必要。这支部队人员包括有经验的飞行员、医生、司机、通信专家、气象专家、空降专家、潜水人员、救援人员等。装备有搜索飞机、运输机、直升机、水陆两栖工具、海上打捞船、医疗设备、食品、水等。同时,还配备先进、足够的测量、通信、气象、指挥和营救设备。

  搜救部队主要承担飞船在应急返回(故障状态下)时和按预定计划返回(正常情况下)时的应急救生。当飞船返回舱开始返回时,搜救部队就利用各类仪器和设备及时发现、跟踪返回舱,确定其着陆的具体位置和地理坐标,然后组织人员和设备迅速赶赴现场,及时救出航天员并进行必要的医疗救护,送到测试中心。同时对返回舱进行技术处理维护,取出飞行文件及设备,最后把返回舱送到检测中心进行技术分析。

  欢乐英雄:北京航天城鲜花掌声迎英雄

  

  17日上午9时28分,刚刚胜利返回地面的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乘专机从内蒙古着陆场飞抵北京。鲜花、掌声和欢快的迎宾曲迎接两位中国航天英雄的到来。鲜红的地毯尽头,拉着一幅巨幅标语:“热烈欢迎英雄航天员胜利归来。”

  上午10时17分,费俊龙、聂海胜抵达北京航天城。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组织了盛大的欢迎仪式,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陈炳德和5000余名身着民族盛装的各界群众,以最热烈的方式欢迎航天英雄回家。航天城里鞭炮声不断,锣鼓喧天,气球满天飘飞,彩旗迎风劲舞,航天路上挂着、竖着一幅幅醒目的“热烈欢迎英雄航天员胜利凯旋”、“俊龙、海胜,欢迎你们回家”横幅,两侧等候了多时的人们尽情欢呼,纵声高唱,喜庆的笑容和欢呼汇成了欢乐的海洋。

  费俊龙和聂海胜在航天城东大门下车,与迎候在这里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陈炳德热情握手,两名女军人为他们戴上美丽的花环。在向欢呼的人群挥手致意后,他们登上停放在大门口的敞篷车,沿着航天路缓缓向航天员公寓驶去。

  到机场迎接他们的神舟六号飞行任务梯队成员景海鹏、刘伯明、翟志刚、吴杰等4名航天员登上了第二辆敞篷车。

  载着航天员的车辆缓慢行进,费俊龙、聂海胜带着胜利的微笑,向两侧的人群挥手致意。不足两公里的航天路,费俊龙、聂海胜用了近20分钟。

  汽车驶入航天员公寓,“英雄航天员大队”的其他航天员在公寓门前列队欢迎战友归来。在太空飞行了115个多小时,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回家了。

  (编辑涵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