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那个诚实的人,走了——文学巨匠巴金逝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8日09:02 武汉晚报

  

那个诚实的人,走了——文学巨匠巴金逝世

  新华社上海电(记者赵兰英)2005年10月17日19时06分,一代文学巨匠巴金永远离开了我们。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正通顺街。从1921年

公开发表第一篇文章,到1999年2月续写《怀念振铎》一文,巴金一生中创作与翻译了1300万字的作品。他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寒夜》《憩园》《第四病室》等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学的丰碑。

  巴金还是杰出的出版家、编辑家。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他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14年之久,培育了大批文学青年。巴金晚年奉献社会的伟大之作是:五卷本的《随想录》和一座中国现代文学馆。巴金是第一、二、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六、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4年11月25日,巴金百岁生日,国务院在上海授予巴金“人民作家”光荣称号。

  几十年来,尤其从1981年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起,巴金在人们心中如一盏长明灯,照亮文坛,给人精神慰藉。

  巴金于1999年2月因感冒发高烧,6年多来,病情反反复复,党和国家尽全力救治,终因恶性间皮细胞瘤等病因,不幸逝世。

  专访碧野老人:巴金影响了我一辈子

  昨晚得知巴金老人逝世的消息后,身在武汉的著名作家碧野老人告诉记者,“这一辈子我受了三个人的影响,巴金是其中之一。我对他非常尊重。”

  ■第一本作品集由巴金出版

  1938年春,碧野在武汉写了数个报告文学集,同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并出版了第一部作品集《远行集》。他告诉记者,这部短篇小说集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巴金时任总编辑。“之前我跟巴金一直有通信。”后来碧野到了重庆,与巴金见面并开始交往。

  ■我母亲先找巴金后找我

  碧野当年投身革命后,他母亲一直在家乡潮州周边乞讨为生。后来母亲得知碧野身在重庆,就一路寻到那里。碧野回忆,“她先找到巴金,巴金才带她找到我。”据说,当时他母亲还背着乞来的半袋硬币。

  ■“我们还活着就是我们的胜利”

  “文革”后,碧野准备去上海会旧友,便给身在上海的巴金发了电报。去上海途中他一路经过安庆、芜湖、南京、苏州,每到一处都稍作停留。巴金收到电报后,许久没见碧野来报到,很担心其安危,电话一路从安徽追到江苏,最后通过苏州市委才把碧野“截获”。

  “我们还活着就是我们的胜利1在上海衡山宾馆的两桌接风酒宴上,巴金的这句话让碧野至今犹记。此时距两人上一次握手已有十多年。

  ■这个人很忠于友情

  当问及对巴金的印象,碧野说,“这个人很忠于友情。”他说巴金对其文学创作一直很有支持。碧野三次去上海见他,都写了文章纪念。

  碧野今年已90岁高寿,他告诉记者,以前巴金过生日时他都会拍去电报祝贺。后来巴金病了,碧野还与其亲弟弟保持过联系。“这么多年我始终很怀念他。”

  这种时刻唯有哀悼与静默 湖北及武汉文艺界悼念巴金

  本报讯(记者徐庆华)“这种时刻唯有哀悼与静默,我不再有任何可说的。”惊悉一代文学巨匠巴金在上海逝世的消息后,武汉作家池莉向本报记者表示。昨晚,碧野、方方等我省文艺界人士均表示了对巴金逝世的悼念。

  曾与巴金共同战斗过的碧野老人表示,巴金对他这一辈子深有影响,“这么多年来我始终怀念他。”方方说,她听到这个消息后心里一下空了。“不仅巴金的人格与作品非常有分量,更在于他的影响持续了这么长的时间,影响了好几代人。”方方认为巴金是没有遗憾地离开了。

  1904年11月25日巴金出生在四川成都。1909年5岁的巴金进私塾认字。1927年赴法国留学。1928年12月归国,首次署名巴金。1929至1933年出版《家》、《雾》、《雨》等代表作品。1936年10月初,与鲁迅、郭沫若等21人联名发表《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1937年7月与茅盾编《呐喊》;后完成《春》、《秋》等大量作品。1944年5月,在贵阳与萧珊结婚。1949年当选政协委员,1983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作协主席。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版了《随想录》之《病中集》、《无题集》等作品。2005年10月17日19时零6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百年风雨,万古文章

  作家巴金:燃烧的心

  “当热情在我的身体内燃烧的时候,我那颗心,那颗快要炸裂的心是无处安放的,我非得拿起笔写点什么不可。我不是一个艺术家,我只是把写作当做我的生活的一部分。”

  ———巴金

  著名学者余秋雨认为,巴金的作品虽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笔不是最优美、形象不是最生动,但只因他在《家》中塑造出了高觉新这一典型形象,就足以奠定其泰斗地位。巴金早期的“激流三部曲”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并与封建家庭决裂,对青年进行反封建的启蒙教育方面影响至深,无数热血青年都是读着《家》走上革命道路。新中国成立以后,巴金曾奔赴抗美援朝战争,创作了脍炙人口的《英雄儿女》并拍成影视作品,一曲“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传唱至今。

  丈夫巴金:美丽的眼神

  “她是我的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里有我的泪和血。……在我丧失工作能力的时候,我希望病榻上有萧珊翻译的那几本小说。等到我永远闭上眼睛,就让我的骨灰同她的搀和在一起。”

  ———巴金

  巴金与萧珊伉俪情深,他们的爱情浪漫而又令人感动。1936年第一次见面时,巴金在萧珊眼中是同旧家庭、旧社会斗争的英雄。鸿雁传书,拉近了大作家和中学生之间的距离。1944年5月,两人决定结婚。从此相濡以沫,共同度过了二十八年。“文革”苦难的日子里,不需一言,他俩一个眼神就能让对方感觉到彼此的存在。萧珊去世后多年,巴金仍一直怀念爱妻。“你明白我这时的心情。我的确有千言万语,却无法把它们全倾泻在纸上……而且想到你,想到孩子,想到大家,这会给我增加勇气,我的心里永远有你。在艰苦中,我会叫着你的名字。在任何环境下我要做一个值得你爱的人。”当年巴金赴朝鲜战地时为萧珊写下的思念之语至今令人动容,堪称一个时代的爱情经典。

  老人巴金:生命的开花

  “我一刻也不停止我的笔,它点燃火燃烧我自己,到了我成为灰烬的时候,我的爱我的感情也不会在人间消失。”

  ———巴金

  “巴老的《随想录》结束了一个迷乱的时代,而开启了一个寻找与叩问的时代。”很多学者对于“文革”遭遇耿耿于怀时,巴金却以一部《随想录》开始解剖自我思想,从自己身上找问题。这是他生命中最后一项大工程,从1978年12月到1986年7月,耗费了整整七年时光。青年学者葛红兵曾表示,巴金精神的核心是“求真”和“忏悔”,而支撑这些的是他对自由的渴望,对真理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有评论认为,这种清醒、自省和讲真话的精神,即使在今天依然十分难得,让人看到了一个光明磊落的文学大家风范。而在巴老身上所闪耀的思想光华,不仅是对个人的反思,也是对整个20世纪文坛和整体价值观的反思。

  巴金在编校10卷本《巴金译作集》时,已经90多岁了,每天工作超过了10小时。1999年,还准备写完《怀念振铎》一文。他尽己所能,把有限的积蓄捐给中国现代文学馆、希望工程、慈善基金会……他还将毕生数以万计的藏书,捐给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老人巴金,生命的花朵怒放不歇。

  巴金的故事

  ■巴金的父亲做过川北广元县的知县,童年的巴金在父亲审案的时候,常在二堂的公案旁边观看。犯人们被板子打得鲜血淋漓,然后还要挣扎着向大老爷磕头谢恩,这个场面给了巴金很深的刺激。对“挨了打还要谢恩”这种荒谬逻辑的思考,在他晚年的《随想录》中被重新阐发。

  ■1928年8月,巴金在法国写成了第一部小说《灭亡》,第一次使用了“巴金”这个名字。他在拉封丹中学的中国同学巴恩波不久前投水自杀,为纪念他采用了“巴”字,而“金”字,是因为他刚译完克鲁泡特金的著作。这就是“巴金”笔名的由来。

  ■巴金时常收到青年读者的来信。1936年起他通过通信结识了一位叫陈蕴珍的女学生。她在电影院里遇到过巴金,令她不解的是巴金竟然戴着黑眼镜看电影。一直不肯谈恋爱的巴金终于被这个纯洁热情的女孩子打动了—————他们谈了8年恋爱,陈蕴珍后来成为巴金一生挚爱的妻子,她的笔名萧珊更为人熟知。

  ■“文革”开始了,抄家。巴金家有一只全家都很宠爱的小狗包弟,街道上的孩子常来打门叫喊着要杀狗。巴金夫妇无计可施,只好把小狗送给医院做实验用了。对所有的批判、虐待和侮辱,巴金总是默默忍受。有难友问他怎么看待这一切,他说:“我相信历史1

  ■巴金为他晚年的专职司机老彭的孙女起了名字。巴金说:“就取一个普通点的名字。生男孩叫彭大明,生女孩叫彭明英。大明、明英的意思,就是正大光明。做人,无论到什么时候,都要做正大光明的人。”

  巴金箴言

  关于青春

  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这一直是鼓舞我的泉源。

  关于愿望

  生命在于付出。我的心里怀有一个愿望,这是没有人知道的: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张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我想擦干每个人的眼泪,不再让任何人拉掉别人的一根头发。

  关于真理

  爱真理,忠实地生活,这是至上的生活态度。没有一点虚伪,没有一点宽恕,对自己忠实,对别人也忠实,你就可以做你自己的行为的裁判官。

  关于生命

  生的目标是什么?是丰富满溢的生命。一个人的生命应该为他人放射,在必要的时候还应该为他人牺牲……自我牺牲是人的天性,就像植物不得不开花。

  关于作品

  “我在写作中所走过的路与我在生活中所走的路是相同的。无论对于自己或者别人,我的态度都是忠实的。……

  我愿意它们广泛地被人阅读,引起人们对光明的爱惜,对黑暗憎恨。……我的文章是写给多数人读的。我永远说着我自己想说的话,我永远尽我在黑暗中呼号的人的职责。”

  巴金和孙女在一起

  巴金和挚友曹禺

  妻子萧珊是巴金一生最爱

  巴金(后立者)和他的大哥

  (《家》中大哥觉新的原型)在一起

  巴金幼年时的全家照。左三是外

  婆抱着巴金。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

  均由本报记者徐庆华撰写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