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百岁巴金安详逝 世纪良心天地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8日09:27 南方都市报

  追念巴金

  对我来说,文学的路就是探索的路。我还要探索下去。

  ——《随想录·再谈探索》

  巴金年表

  1904年

  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正通顺街

  1921年(17岁)

  在《半月》上发表《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这是巴金最早公开发表的文章。

  1923年(19岁)

  与三哥尧林离开成都至上海。后入南洋中学、东南大学附中读书。

  1927年(23岁)

  1月,离开上海赴法国。开始写作《灭亡》。

  1928年(24岁)

  完成中篇小说《灭亡》,第一次署名巴金。

  1931年(27岁)

  开始写作第一部长篇小说《家》,在上海《时报》以《激流》为题逐日连载。大哥尧枚在成都自杀。

  1933年(29岁)

  《家》由开明书店出版。与郑振铎、章靳以等筹办《文学季刊》。

  据新华社电 2005年10月17日19时06分,一代文学巨匠巴金永远离开了我们。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正通顺街。从1921年公开发表第一篇文章,到1999年2月续写《怀念振铎》一文,巴金一生中创作与翻译了1300万字的作品。他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寒夜》《憩园》《第四病室》等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学的丰碑。

  巴金还是杰出的出版家、编辑家。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他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14年之久,培育了大批文学青年。巴金晚年奉献社会的伟大之作是:五卷本的《随想录》和一座中国现代文学馆。

  巴金是第一、二、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六、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3年11月25日,巴金百岁生日,国务院在上海授予巴金“人民作家”光荣称号。

  几十年来,尤其从1981年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起,巴金在人们心中如一盏长明灯,照亮文坛,给人精神慰藉。

  巴金于1999年2月因感冒发高烧,6年多来,病情反反复复,党和国家尽全力救治,终因恶性间皮细胞瘤等病因,不幸逝世。

  “我的交代材料死后可出版”

  安葬鲁迅的时候,他是为鲁迅先生抬棺的人,如今,这位自称鲁迅先生最忠实的学生也走了。

  走的时候平静安详

  中国一代文学巨匠巴金10月17日19时06分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据一直守在巴老病床前的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周立民透露,巴老走的时候平静安详,留守在其身边的亲人和朋友都很悲伤。上海作家赵丽宏一直陪在巴金的身边,送走他。“巴老走的时候是轻松的。这么多年来,巴老一直跟病魔作斗争,但脑子很清晰,他忍受了很多苦痛。”据长期采访他的新华社记者赵兰英回忆,早在1994年,巴金就表达了要安乐死的想法。赵丽宏说,“我们在他的身边其实内心也很矛盾:一方面,大家希望巴老能够好好地活下去,把这位伟大的作家留在我们身边;另一方面,又不忍心见到这位老人承受这么多的痛苦。我想他去的时候是很安详的。”

  近七年,上海华东医院的一号楼325病房已成了巴金的第二个家,从1999年2月8日那次病危抢救开始,巴金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这里。他在1999年说,“从今天起,我为你们活着。”在他弥留的这些天,巴老的亲人,以及上海市作家协会的众多朋友都陪伴在他的身边。前天,巴老的病情一度出现了好转和稳定的迹象。

  “巴金是中国文人的良心”

  得知巴金去世的消息后,记者采访到上海学者陈子善,他回忆与巴老的数次交往,提到最后一次他和李辉去看望巴老的时候,那时巴老已经不太讲话了,但头脑很清醒。当时李辉问他:“你在‘文革’时写的很多交代材料,能不能整理出版?”巴金想了一想,说,“等我去世以后吧。”尽管当时的交代材料是违心而作,但从巴金的态度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敢于面对自己内心的知识分子。现在,他的遗愿将终了。在巴金百岁的时候,现代文学馆已经建立起来了。而巴老的另一个遗愿,就是建立‘文革’博物馆,不知是否能最后实现。

  赵丽宏认为,巴老给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遗产就是品格。经过这么多黑暗和曲折,他仍然不改对真理和理想的执着追求,对文学、对人生的真诚。“巴金是世纪的良心,是中国文人的良心。”巴金对真理的执着,为所有的中国作家作了一个表率。

  倡导建立“文革”博物馆

  另外,由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等主办的第八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将于2005年10月25日-27日在浙江省嘉兴举行,会期3天。这次研讨会的规格将提升、规模将扩大,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表示,会议将如期举行,并将邀请巴金生前亲友参加。这次研讨会的特点是强调巴金以及《随想录》的当代解读,对《随想录》的研究也加深了。另一个关注点是研讨会专门设立了青年论坛。

  据悉,作家出版社新版的《随想录》1-5卷合集也于昨夜下场印刷。巴老专门把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写作的《没有神》来作为这个新版本《随想录》的代序。他在晚年写作了在当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随想录》,以此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最后高峰。道德忏悔、从全人类角度看待“文革”、倡导建立“文革”博物馆,这是《随想录》在当代思想史上最为重要的三点贡献。作家版《随想录》还收入了巴老在写作《随想录》期间和他不同时期的历史照片和手迹近30幅。

  本报特派上海记者 侯虹斌 新京报记者 曹雪萍

  链接

  巴金和萧珊的爱情故事

  1936年的大上海,年仅32岁的巴金在文学创作和翻译两方面已是声誉卓著,尤其是他的长篇小说《家》,深深唤醒了青年一代。当时追求巴金的人很多,但他却没看上任何人。在给他写信的爱国学生中有一女生写给他的信最多,她笔迹娟秀,言词不多,落款总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这个女孩的信给巴金留下了特别的印象,他们通信达大半年之久,却未见过面。最后,还是女孩在信中写道:“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希望李先生(巴金原名李尧棠)能答应我的请求……”信中不仅约了时间、地点,还夹着一张她的照片。按信中的约定,那天上午,巴金怀着好奇的心情,来到约定的饭店。一会儿,一位梳着学生头、身着校服的女生出现了,还没等巴金回过味来,那女孩已像熟人似的欢快地叫起来:“哎呀,李先生,您早来啦!”巴金谦逊地一笑:“唉,你也早啊!”她那忽闪忽闪的大眼睛看着巴金,文雅、快活地笑着说:“李先生,您比我猜想的可年轻多了。”不善言语的巴金一下子少了许多拘束,开心地说道:“你比我想象的还像个娃娃呀!现在可以告诉我你的名字吗?”于是,18岁的萧珊开始介绍自己。此后,两人开始了8年的恋爱。

  在巴金看来,萧珊主动爱恋自己是她的权利,是她纯洁美好心灵的自然表露,而自己对萧珊的爱,却出于躲不过诱惑,甚至有亵渎感情的嫌疑。因此,巴金仍然把萧珊当小朋友对待。而萧珊对巴金的爱,是为巴金作品中对生活的真诚、激情和高尚的人格力量所感动而产生的。

  1944年5月1日,巴金在桂林漓江东岸,借了朋友的一间木板房当新房,他们没有添置一丝一棉、一凳一桌,只有巴金4岁时与母亲的合影,作为祖传的珍贵家产。也没有什么可安排的,只委托弟弟李济生以双方家长名义,向亲友印发了一张旅行结婚的“通知”。

  28年的相亲相爱,相濡以沫,他们从未吵过一次架,红过一次脸。在“文革”的岁月中,萧珊和巴金互相支持、互相关怀。巴金不知向萧珊隐瞒了多少次自己所遭受的非人待遇,萧珊也替巴金承受着铜头皮带的毒打。1972年7月底,备受精神摧残的萧珊患了直肠癌。手术前,萧珊对巴金说:“看来,我们要分别了!”巴金用手轻轻地捂住萧珊的嘴巴,低下了头,肝胆欲裂。1972年8月13日中午,萧珊与世长辞。她在临终前一直念着巴金的名字。萧珊故去后,她的骨灰一直放在巴金的卧室里,巴金的床头放着萧珊的译作。巴金时常对着这些物品出神。巴金对萧珊一往深情,写了《怀念萧珊》、《再忆萧珊》,还有《一双美丽的眼睛》等文章。

  (文章有删节)作者:柯灵

  图:

  巴金相簿

  家人合影

  1923年春天,巴金与三哥负笈东去,奔向更广阔的天地。这是临行前的一张全家合影。后排右边为巴金,后排左二为大哥,左三为三哥。

  与友留念

  巴金与中国留学生詹剑峰(右)、桂丹华(中)合影,摄于1928年春天,是时正是巴金创作《灭亡》的时候。

  恋人萧珊

  1939年的萧珊,摄于昆明,当时萧珊在西南联大外文系读书。

  追悼亡妻

  巴金在萧珊追悼会上。1966年,巴金坠入噩梦般的命运之网。上世纪70年代初,巴金被赶到“五七”干校劳动。萧珊1972年7月因患癌症住院,半个月后含冤长辞人世。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