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首届读书节引发市民热潮 今天你读书了吗?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8日11:10 南方日报

  宋人黄庭坚曾言,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但东莞这个生活节奏快速,生存压力负重的城市,有多少人还能静心读书呢?另外,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介肆意扩张崛起,又有多少人愿意感受书香呢?每天路过国庆开馆的市图书馆新馆时,总能看到络绎不绝的读者进出,东莞首届读书节也处于进行时中,“今天你读书了吗”重新成为不少东莞都市人的热议话题,这也是本期一周茶座的“聊点”。

  读书应该是一种兴趣

  记者(下简称“记”):许多媒体都报道过群众读书率不尽如人意的现状,就各位嘉宾自己的亲身体会而言,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你们自己一周看书几小时呢?

  赵林(下简称“赵”):我是去年在东莞图书馆办的借书证,一般一个月借两三本计算机技术方面的书籍,有时候比较厚的书看不完,就在网上办理续借,延时一个月,在图书馆遇到好的书,自己也会到书店里买一本收藏。图书新馆开馆后我也去过一次,感觉比以前方便了很多。东莞图书馆的藏书很全,我觉得一个城市有个好的公共图书馆是市民的福利,对市民读书也能起到好的引导作用。

  但我觉得读书是一个兴趣问题,虽然我是搞技术的,但看的那些书在实际工作中基本上也用不着,我借书看书主要还是出于自己的兴趣。所以我想,如果纯粹抱着为工作、为考试的功利性目的,一旦工作用不着了,考试考完了,自然也就不读书了。

  徐洋宁(下简称“徐”):我现在书架上摆的还是大学时候买的书,自从上班后就没翻过几本书,办公室白天的杂事忙不完,再加上单位的接待任务,回到家累得连饭都不想吃,一般就是翻翻报纸和时尚杂志什么的,正儿八经地看书好像离我已经很远了。其实说我读报纸不如说翻报纸,往往看看标题,一目十行,有时候都忍不住鄙视自己。

  江静(下简称“江”):其实现在虽然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了,业余时间少了,但阅读的途径和方式也比以前便利了,比如网上购书,网上电子书阅读,图书馆里查询、借阅也方便,所以我总觉得抽不出时间不是不读书的借口。像我周末放假在家一般都会看半天书,看得很杂,什么方面的都有,感觉心里特别安宁。读书对于我而言就是一种休闲的方式,但现在东莞的消遣场所太多了,有人选择K歌、有人选择打保龄球,也有人选择泡吧,再不干脆去沐足,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觉得看书是一种放松。

  读好书才能有长进

  记:我听过这么一句话,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他本人的阅读史。离开了书本,精神世界会不会有缺憾?

  赵:那是肯定的,以前在大学的时候,我就觉得最可爱的女生不是赶在时尚浪尖的弄潮儿,而是那些抱着书本,静静地从图书馆里走出来的女孩儿。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绝对是真理。我在图书馆就经常看到很多理工学院的学生,结伴从松山湖大老远坐车来借书,一借就是十几本,我看了觉得跟他们挺有共鸣的。

  江:我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常常碰到一些学生家长,他们自己不常读书,但会买很多课外书让孩子看,孩子也不看,他们来向我抱怨。我想,这些家长肯定意识到阅读对精神发育的重要,所以才希望孩子多读书,但为什么不能对自己也作这样的要求呢?

  徐:现在电视和网络覆盖很广,尤其是网络,现在很多信息和知识可以通过网络获得,不但快捷,而且针对性很强,所以我觉得一些人读书少了,知识文化水平未必下降,精神世界也未必空虚。有人说今天的新闻会成为明天的书籍,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要学习的东西太多,知识每天都在更新,我天天关注网络上的新闻、消息,不就是把明天的书拆开来阅读吗。而且现在的图书良莠不齐,像我们单位去年给我们每人发了一套号称是国外著名经济学家的畅销书,后来媒体也报道了,那些经济学家根本是子虚乌有,书的内容也是出版社找国内枪手炮制的。所以我觉得我们对书本也不能盲目迷信,如今“开卷”也不能肯定就“有益”。

  江:这也有一些道理,所以我觉得主持人刚才的那个问题应该改为“离开了好书,精神世界会有缺憾”。

  哪本书是你最喜欢的?

  记:的确是这样的,好书肯定是我们的好朋友。最后想问问几位嘉宾,你们最喜欢的或是对你们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什么?

  赵:计算机方面的经典著作还是挺多的,也说不上哪本最喜欢。

  徐:我很喜欢亦舒的小说,她有一本《我的前半生》的书对我影响很大,一个女人结婚十三年被丈夫抛弃,然后自己学着怎样坚强生活的故事。看这本书倒没有伤心流泪的感觉,只有心惊,人的福分不是理所当然的,必定有付出才有收获。人生的事,如婚姻、事业都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任何事如果能抱着如履薄冰的心情去经营,恐怕都未必会失败,

  江:其实我比较喜欢读人物传记、历史方面的书籍,但觉得对我影响却是一本幼教书——《打造孩子一生幸福的幼儿教育》。儿子正在上幼儿园中班,这本书是去年有朋友向我推荐。书里说幼儿教育不再是为了小学做准备的教育,而是让孩子学会生活,这是打造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础。这是专家的智慧,对我的影响很大,所以我没有把儿子送到所谓的“早教机构”,也没有逼他学习读写算,儿子照样很聪明,关键是他生活得很开心,我想这也可能是对我儿子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吧(笑)。

  本期主持人:

  本报记者 郭文君

  本期嘉宾:

  赵林(IT从业者)

  江静(中学教师)

  徐洋宁(企业文员)

  图:

  市民在东莞图书馆新馆可以自在地读书。 何建文 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