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关于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的若干建议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8日15:50 人民网

  刚刚闭幕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我国下一个五年发展的指导方针、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对此,中国民主促进会完全赞同,坚决拥护。

  现在,我代表民进中央,就认真贯彻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在“十一五”期间切实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的问题作发言。

  资源匮乏与浪费并存是世界通病,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球共同追求、且远远尚未实现的目标。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同样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资源供应的挑战。把实施节约资源基本国策作为“十一五”规划中的重要指导原则,足见中央政府对节约资源的重视程度和决心。但是,我们面临实施上的困难是系统性的,必须全面改革和采取综合配套措施,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政府职责,注重能源战略研究和政策的正确引导

  核能、水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型能源的发展,应纳入我国能源战略研究。近些年来,以沼气建设为核心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等措施,为解决广大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能源发挥了积极作用,应在“十一五”期间认真总结、大力推广。同时,国家应出台全面、完备的鼓励节约资源的优惠政策和制止浪费资源的严惩措施。如减少不可再生资源出口量,发展节约资源的第一生产力,建设节水、节电、节能住宅,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体系等鼓励政策,以及坚决打击和惩治滥采乱伐国家资源的行为,等等。在完善政策、法规的同时,认真加大监督执法力度。

  2.消除节约资源的制度性障碍,完善节约型社会的制度安排

  制度安排是实现节约型社会的基矗

  一是改革现行的资源产权管理制度。必须提高国家的资源使用收费,完善资源初始产权分配、使用权交易制度,建立资源开发的后转移支付制度等。

  二是使资源价格反映资源的稀缺性、供求关系。目前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基本处于低价或无价状态,不能反映其真实成本,低价的直接后果是无法激励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行为,因此,不改变这种状态,资源节约就可能落空。

  三是建立行业的资源环境绩效标准。所谓资源环境绩效可以用单位GDP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进行衡量。由于行业、区域差异,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不同标准,特别是优先考虑重点行业的能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绩效标准的制定。

  四是提高重点资源能源密集型行业的市场准入标准。应根据资源、环境的要求,制定不同地区的更加严格的行业和产品市场准入标准。

  3.通过发展模式选择和结构转变实现整体性的节约

  战略上讲,选择正确的发展模式,可以实现最大幅度的节约。发展模式包括工业化、城市化途径以及消费模式的选择,包括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区域布局以及基础设施结构。根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污染排放的原则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准入的能效、物耗和环保门槛,限制或淘汰高物耗、低效率、高污染的行业和企业。

  4.重新定位循环经济

  当前,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一个尽人皆知的时髦词汇,但是对其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很大差异甚至误区。如果没有正确的导向,在“十一五”期间可能造成新的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目前应该做到:一是把循环经济放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框架下,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资源综合利用作为重点;二是把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和废旧物品回收利用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先步骤;三是开展国家和企业层面的物质流账户分析,以找出发展循环经济的切入点;四是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针对一些特殊行业开展循环经济的试点;五是制定现有循环经济立法相关的实施细则或关于废旧物质回收的单项法规。

  5.制定具体计划和措施,大力开展节约资源的宣传教育

  把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与基础教育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密切结合,建立和逐步完善教育的评估机制。应加强资源危机感的国性教育。

  针对我国的不同情况,建立各种节约资源教育的试验示范项目,并开发典型性的学习材料,予以推广。

  通过社区活动、岗位培训、大众传媒、信息网络等对公众进行教育,开展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的综合建设。

  加强科普宣传,在我国的中长期科技规划中,把它作为一项基础工作加以安排。

  民进中央曾在1997年就提出“将节约与合理利用资源作为我国基本国策”的建议,今后,我会将继续为落实这项基本国策,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献策出力。

  (发言人工作单位和主要职务: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科院院士)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