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国家领导人观看返回实况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9日01:21 京华时报

  

国家领导人观看返回实况

  昨天凌晨,吴邦国、贾庆林、黄菊、吴官正等在“神六”返回舱成功着陆后鼓掌。新华社记者马占成摄

  据新华社消息昨天凌晨4时33分,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完成我国真正

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安全返回。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致电祝贺。吴邦国、贾庆林、黄菊、吴官正等领导同志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观看飞船返回实况。吴邦国宣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贺电。

  昨天凌晨3时许,吴邦国、贾庆林、黄菊、吴官正等领导同志来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他们首先听取了有关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运行和返回准备情况的汇报,然后走进第一指挥大厅就座,开始观看飞船返回实况。

  5时45分,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陈炳德宣布: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自主出舱,我国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顿时,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第一指挥大厅内掌声雷动,现场参试人员欢呼雀跃。

  在热烈的气氛中,吴邦国宣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贺电。贺电中,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担任这次飞行任务的英雄航天员,向所有参加这次任务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干部职工和解放军指战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和亲切的慰问。

  贺电

  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学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并参加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全体同志:

  值此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特向担任这次飞行任务的英雄航天员,向所有参加这次任务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干部职工和解放军指战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和亲切的慰问!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发展载人航天技术、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试验活动方面取得了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胜利。这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鼓舞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祖国和人民感谢你们!

  希望你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继续发展载人航天技术,积极开发太空资源造福人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努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央军委

  2005年10月17日

  港澳特首邀航天英雄来访

  据新华社消息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何厚铧昨天分别发来贺电,代表特区政府与全体市民,热烈祝贺神舟六号成功发射并胜利返回。

  曾荫权在函中表示:“神舟六号遨游太空,不仅是我国综合实力的展现,更是中华民族勇气和信心的延伸。从这次神舟六号胜利返航,我们看到了祖国的美好前景。”

  曾荫权在致函中希望邀请费俊龙、聂海胜及参与神舟六号航天工程的主要领导和工作人员访问香港,让市民继2003年国家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访港后,再一次与国家的精英近距离接触,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并向他们表达由衷的敬意。

  何厚铧在贺电中向持续取得巨大成就的伟大祖国,向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为代表的航天英雄,向参与该项航天计划的全体专家、技术人员、工作人员和部队官兵,向所有直接或间接对这次太空之旅做出贡献的民众,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和最崇高的敬意。并在贺电中代表澳门特区政府和全体澳门居民,恳请中央人民政府安排费俊龙、聂海胜以及参与该项航天计划的专家们于稍后访问澳门。

  华侨华人欢庆神六凯旋

  据新华社消息“神六”返回舱成功着陆后,海外华侨华人及留学人员无比激动,遥祝祖国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悉尼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副会长任传功说,这不单单是科学技术上的进步,更是祖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的体现,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成就,吹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冲锋号。

  喀麦隆华人华侨工商总会、喀麦隆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说,神舟六号安全准确着陆,我们在喀全体华人华侨无比欢欣鼓舞。

  奥地利奥中友协华人委员会说,我们对此表示热烈祝贺,祝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再次取得巨大成功。“神六”成功,极大地鼓舞了我们的爱国热情,进一步提升了民族凝聚力。

  ■国际反应

  外电热评神六返回

  据新华社消息神舟返回舱成功着陆后,国外通讯社纷纷以滚动新闻的形式向外播发消息与评述。

  法新社

  这是中国致力于成为全球太空大国的最新篇章。整个中国都为这次飞行着迷,无数中国人观看了电视转播。中国政府希望能利用载人航天计划激发爱国主义,培养广大农村人口对科学和技术的兴趣。

  路透社

  神舟六号在围绕地球飞行5天后于昨天“回家”,中国涌动爱国主义热情。中国宏伟的航天计划是利用相对较少的资金来实施的。中国已利用其可靠性越来越高的长征系列火箭,将50多颗卫星送入轨道。

  美联社

  神舟六号比神舟五号飞行时间长得多,也更为复杂。在过去一个星期中,中国媒体对此进行了大量报道,展示了个人化和轻松愉快的航天员形象,其中包括费俊龙在失重条件下翻筋斗以及航天员让食物在失重条件下飘浮的情景。

  德新社

  中国的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昨天凌晨以平安着陆结束。神舟六号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在太空中完成了一系列显然是成功的安全和后勤实验。

  外国领导人表示祝贺

  据新华社消息我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后,法国、印度、新加坡、柬埔寨、缅甸、保加利亚、莱索托、瓦努阿图等国领导人纷纷向我领导人致电致函表示热烈祝贺:指出这一成就展示了中国在空间科技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也是世界航天史上的重大事件,必将得到所有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的尊敬。

  ■新华视点

  中国:新的高度新的起点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入碧霄。

  从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结束环绕地球325万公里的太空之旅,回到祖国的那一刻起———中国航天,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它预示着,在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之后,中国,成了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空间科学试验的国度。

  这是中国航天人的新高度,也是中华民族的新高度。

  它表明,中华民族完全有能力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据应有的一席之地,有能力依靠自强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辉煌,是中华民族非凡智慧和伟大创造力的结晶;载人航天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载人航天过程中所形成的经验和启示,是我们国家政治优势的生动展示。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突破,靠的是社会主义大协作,靠的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作为一项规模宏大、高度集成的系统工程,载人航天工程包括了飞船、火箭、测控通信等七大系统,涉及力学、地球科学、空间科学、自动控制、微电子等众多领域。投入研制、试验和协调配合的单位多达3000多个。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万众一心的凝聚力又一次空前迸发。无论科研人员还是保障人员,无论火箭、飞船的研制者,还是发射尝着陆场的建设者,情系载人航天事业的千军万马用齿轮咬合般的协作精神,汇聚成了助推神舟飞天的强大力量。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进展,靠的是自主创新的勇气、智慧和精神。对于载人航天这样影响国家发展的尖端技术,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来突破。广大科技工作者靠自力更生起步,在自主创新中发展,不仅在载人航天领域不断突破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而且锻造出了一大批能够站在世界科技前沿的航天人才。从达到20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载人飞船,到可靠性、安全性分别达到97%和99.7%的运载火箭,从独具特色的航天医学工程体系到先进的航天测控网……一系列新技术、新创造、新成果,无不是航天人自主创新的智慧结晶。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飞跃,靠的是艰苦创业的作风,靠的是在重重困难面前百折不挠、在种种难关面前敢于胜利的顽强斗志。因为有了这样的作风和斗志,中国第一代航天员在短短5年内具备了遨游太空的能力;因为有了这样的作风和斗志,勇攀科技高峰的中国航天人用仅仅11年的时间,实现了发达国家航天界几十年的跨越,把只有极少数大国才有能力研究建造的载人航天系统奇迹般的变成了现实;因为有了这样的作风和斗志,在中华民族圆梦九天两年之后,双人五天的太空飞行,使中国的载人航天技术获得了又一重大突破。

  一个国家的高度,需要一些标志性成果来体现。如同两弹一星一样,两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把中国的大国地位,把中华民族的信心、自豪与荣耀托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当曾经的梦想都成了光荣,光荣又孕育着新的梦想。中国已经宣布实施探月计划,建立太空站,进而飞向火星……中华民族的梦想也会因此飞翔得更高更远。正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在神舟六号载人飞行圆满成功之时所说,对于中国航天人来说,所有的新高度都是新的起点。

  何止是中国航天人,对于我们这个自强不息的民族,哪一次跨越不意味着新的起点?

  雄关漫道真如铁。虽然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自主创新、团结协作、求真务实、开拓奉献的作风和精神早已加注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火箭之中,它必将托举中国在新的起点上飞得更高、更远。据新华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