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巴金:巨星陨落,光还亮着(今日关注)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9日04:00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巴金:巨星陨落,光还亮着(今日关注)
1982年3月15日,巴金在家中接受意大利授予他的“但丁国际奖”。

  新华社发

  2005年,10月17日,星期一,晚7时06分。巴金老人停止了心跳。一颗文坛巨星陨落了。

  再过一个多月,11月25日就是巴金101周岁华诞。但他没有等到这一天来临,他从病魔痛苦的折磨中解脱了。

  几天前,得知巴金病危的消息,记者打通巴老女儿李小林的电话,她告诉记者:“爸爸昨天突然状态特别好,拼命想说话的样子……”

  ■“生之目标就是丰富的、横溢的生命”

  虽然早有思想准备,但巴金的去世仍令作家王蒙感到悲痛。他说:“去年3月,听到过巴老病情不好的消息,后来,老人家转危为安了,大家相信也祝愿,巴老不会有事,巴老永在,巴老的健在是我们的使命感和力量的源头之一。但是噩耗终于传来,巴老走了。早晨刚刚为神舟六号的胜利归来而狂喜,晚间便传来了这样的消息。一面旗帜降落了,一个老人老师闭上了眼睛,一个好人好友永别,一曲悲歌从心头响起。”

  年届90岁的老画家丁聪,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认识巴金。抗战期间,曹禺将《家》改编成话剧,在四川上演时,就是由丁聪负责舞美设计。后来,他还给巴金的作品配过插图,上世纪80年代,他还画过写作《随想录》时的巴金肖像。在熟悉巴金的人看来,丁聪笔下痛苦地沉思的神情,准确地刻画出了巴金的特点。在得知巴金去世的消息后,他对记者说:“他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他的去世是文学事业的巨大损失。”

  作为与晚年巴金交往甚多、与巴金主编的刊物《收获》关系密切的一位作家,冯骥才显得沉郁。“‘文革’结束后不久,我开始文学创作,从《铺花的歧路》开始,《收获》发表了我的主要作品。当时,是巴老亲自决定发表我的作品,他的培养和影响,我终生难忘。”几天来,他一直在关心着病危中的巴金,不停地打电话询问。他说,巴金的逝世让他难过,但也为老人摆脱痛苦而宽慰。他说,巴金永远不会离开我们:“一颗伟大的心停止了跳动。他把一切都留给了我们,时代良心、社会责任、火一样的情感、悲天悯人的精神,好像一样也没有带走。”

  作家池莉在电话里平静地对记者说:“在这样的时刻,对一位高寿的作家的去世,我想以静默的方式送他远行。一个生命的自然过程,会带给我们更深的感悟。”

  早在70年前,年轻的巴金就这样感受过生命的运动:“我常将生命比之于水流。这股水流从生命的源头流下来,永远在动荡,在创造它的道路,通过乱山碎石中间,以达到那唯一的生命之海。没有东西可以阻止它……生之目标就是丰富的、横溢的生命。”

  ■“理想,是的,我又看见了理想”

  1985年,年过八旬的巴金,收到了江苏农村10位小学生的来信,他们向敬重的巴金老人询问“寻找理想”的问题。虽然年老体衰,巴金仍如当年一样对理想充满激情。“理想,是的,我又看见了理想……不管我多么渺小,从它那里我可以吸取无穷无尽的力量。”

  他承认自己人生的坎坷和艰难,但支撑他与命运抗衡、执著地走向生命终点的,永远是对理想的热爱和坚信。理想和信仰是火,点燃巴金心中的激情,也点燃巴金的道德勇气。年轻时如此,年老后仍然如此。没有一种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没有一种对完美人格的追求,老年巴金就不会写下巨著《随想录》。

  巴金说过,他为读者而写,为读者而活着。其实,他也是为历史而活着。他终于以在当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随想录》,履行着一个知识分子,一个作家应尽的历史责任,达到了他的文学和思想的最后高峰。

  人们以敬重的目光凝望他,更有人把他称为“世纪良知”、“知识分子的良心”。

  ■“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年过九旬之后,巴金一直经受着病魔的折磨。他的生命在病房里艰难地延续着。

  写作过程常常艰难而痛苦。他说他有许多话要说,有许多文章要写,却力不从心。字越写越大,手也抖得越来越厉害。尽管早就说过要封笔,但是,他却从来没有做到。

  1998年年初,记者去上海华东医院看望巴金,他说他正在写一篇怀念曹禺的文章。说是写,不如说是“说”。他写字很吃力,只得每天口述几句,由女儿小林记下,再念给他听,加以补充。一个月后,记者再去看望巴金,他已完成了这篇《怀念曹禺》。令人惊奇的是,靠每天一句一句续写而成的文章,仍如他过去的作品一样浑然一体,流淌着动人情感。

  写完这篇《怀念曹禺》,巴金还想继续写下去。然而,一篇已经动笔的文章,再也没有写完。这样,《怀念曹禺》也就成了写作生涯将近80年的巴金最后完成的作品。

  病中的巴金还是一团火,用他的真诚、用他的爱感染读者、感染周围的人。每当看到有哪个地方受灾,第二天就会吩咐家人到邮局去,化名给受灾地区寄钱。从1983年捐款15万元倡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到不间断地资助贫困学生,他都在奉献着自己。

  巴金所经历的这一个百年,堪称中国历史上变化最为迅疾的百年。多少风云人物在百年历史

  舞台上走过。巴金以他自己的个人姿态走在历史画卷中。他为百年中国创造的一切,他的思想、精神、作品,以及他的复杂、矛盾的性格,都已成为巨大的存在,为我们解读百年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化,提供了一个内涵丰富的范例。

  “我惟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这是巴金晚年的心愿。这也是他的自信。

  巴金,永远与读者同在。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10月19日第四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