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长江越“清”越好吗(经济视点)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9日04:39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张志峰

  长江泥沙缘何减少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日前发布的2004年长江泥沙公报显示:长江干流、支流和洞庭湖等的泥沙不同程度减少了!

  根据长江干流屏山、宜昌等7个主要水文控制站实测,2004年长江输沙量比多年平均值明显偏小,各站均偏小40%以上,位于三峡大坝下的宜昌站偏小87%;各站比上年也偏小5%至34%。各控制站2004年平均含沙量比多年平均值偏小46%至86%,其中宜昌站偏小86%;各站比上年也偏小6%至35%。

  洞庭湖湖区主要水文控制站2004年输沙量比多年平均值全部偏小,四水(沅江等4条入湖河流)各控制站偏小约70%,比上年也不同程度减校鄱阳湖湖区输沙量也不同程度减少。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总工程师金兴平说,这是第四次公开发布泥沙公报。长江泥沙减少并非近年才出现,总体看从1991年至今,长江泥沙一直趋于减少。

  金兴平介绍,长江挟带泥沙呈现“大水大沙,小水小沙”的特点,泥沙减少的原因很复杂,就上游(宜昌以上)而言大致有四方面原因:

  泥沙多少受降雨分布和强度的影响。金沙江中下游和嘉陵江中上游是长江的两大产沙区,据多年观测,宜昌水文站泥沙47%来自金沙江、27%来自嘉陵江。资料显示:嘉陵江一带1991年至2003年多年平均降雨量,比1950年至1990年多年平均降雨量偏少10%左右。长江洪水主要由降雨尤其是暴雨形成,产沙区降雨减少,挟带泥沙随之减少。

  近年来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逐渐加强,水土流失相应减少。仅以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第五期(1999年至2003年)来看,此公报显示,该区域原水土流失面积1.56万平方公里,共治理了1.31万平方公里。经过坡改梯、育林种草等,此区域林草覆盖率提高了23个百分点,每年拦蓄径流约5.6亿立方米、减少土壤侵蚀约0.6亿吨。

  水利工程拦蓄了一些泥沙。近些年,长江干流、支流上的各种水利设施多了起来。1990年至今,仅嘉陵江上建成和在建水库就有20多座,总库容40多亿立方米。河流裹带泥沙入库后受到拦截,沉积库中。2003年6月,总库容为393亿立方米三峡水库蓄水后,宜昌水文站输沙量、含沙量比多年平均值减少80%以上,水库对泥沙拦蓄作用十分明显。

  河道采砂一度增加较快,从水中“夺”走大量泥沙。近些年,许多地方建筑砂石用量不断增加,受利益驱动,长江河道采砂一度比较混乱,大量砂石被起挖,客观上减少了长江泥沙。

  长江中下游主要属于输沙区,根据公报,位于安徽境内的大通水文控制站2004年输沙量和含沙量,均比多年平均值偏小40%以上,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三峡水库拦截了大量泥沙。

  泥沙沉积对水库有何影响

  2004年,三峡水库入库清溪场站输沙量1.66亿吨,比2003年少21%。据专业计算,入库泥沙38%排出,库区淤积泥沙1.02亿吨。

  金兴平说,1.02亿吨淤积泥沙都在库区90米高程的死水位以下,三峡总库容很大,目前的淤积对水库运行基本没有影响。三峡水库汛期排混水,枯水期蓄清水。将来淤积增加,会形成新的平衡。淤积对库尾会有一些不利,有关部门正在采取应对措施。

  江水并非越“清”越好

  长江源头属冰雪融水,沱沱河、通天河比较清澈。往后泥沙渐多,母亲河逐渐“变色”,水土流失曾带来类似1998年洪灾等恶果,其原因比较复杂。由此,一般人都渴望“一江清水向东流”,希望母亲河更加清澈美丽。

  金兴平认为,长江泥沙减少说明沿岸土壤侵蚀减少了,水库、湖泊的淤积相应减少,利于航运、养殖、保护生态等。反过来,水具有天然的挟带泥沙的能力。水中含有一定量的泥沙,对河道有冲有淤,保持动态平衡。如果江水变清了,势必冲刷河道,带来新问题。长江中下游主要是冲积平原,就其地质特点而言,江水并非越“清”越好!

  汉口水文站工程师姚新海说,1990年后十多年间,长江每立方米水含沙量为0.09公斤至1.4公斤,近两年则降至0.04公斤至0.6公斤,减了一半。过去长江上游来的泥沙比较细,近些年发现泥沙颗粒变大了,可能是荆江河段受冲刷所致。

  有关专家指出,长江沙原有的平衡近年被“突然”打破,新的平衡正在形成,由此带来一些新挑战。“许多专家正在探索建立‘健康长江’指标体系,母亲河不仅要‘好看’,更要健康1金兴平说。

  《人民日报》(2005年10月19日第六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