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他代表五四时代最光明的精神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9日05:10 中国青年报

  “巴金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我们和上世纪30年代文学传统一种活生生的联系。”青年文学批评家、《人民文学》副主编李敬泽在贵州的山中为巴金的逝世感到遗憾,“这意味着那种文学传统,终于成为历史。”

  巴金研究在近年已经成为一个热门,他的成就和鼎盛的文名早已定论。不过,李敬泽认为,“学术界对巴金小说的研究是不够的,对他的文学遗产尚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概念”

  有一个误区十分明显。李敬泽认为,当代人过多地把巴金当成了一个道德楷模和典范加以赞赏,以至于忘记他曾经是一个代表着五四时代最光明精神的年轻小说家。

  1929年,巴金以中篇小说《灭亡》初涉文坛,直至1999年2月续写《怀念振铎》一文,一生中创作或翻译了1300万字的作品。他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寒夜》、《憩园》、《第四病室》等小说作品,是中国文学的丰碑。

  李敬泽认为,巴金的作品“在一代人中间发挥了十分巨大的影响力”。毫无疑问,这些作品将成为文学史上流传的经典。

  但是,在经过了这么多年之后,这些作品是否还活在读者的记忆里?又是否还活在读者的阅读里?李敬泽提出这样的问题。他说,在人们都记得《随感录》的同时,这些作品同样不容忘记。

  李敬泽表示,我们更多地认识了老年巴金,但是却较少认识年轻的、热情的、战斗的、自由的、无畏的,容易激动的、充满了愤怒而又对将来满怀希望和期待的巴金。而那个巴金的精神,同样是我们的珍贵遗产,需要我们严肃地对待。

  作者:本报记者 张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