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义县藏着世界罕见竹马舞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9日05:56 时代商报

  发现提示 “这种产生于辽代,反映贵族萧太后的狩猎生活的舞蹈是世界罕有的,我们义县文化局已经正式向国家递交文本,将这种已经产生了200多年濒临绝迹的舞蹈进行保护,并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义县奉国寺见到了正在为竹马舞报请世界文化遗产录制电视片的艺人们,同时,义县文化局的吴书记也向记者介绍了竹马舞的由来。

  反映辽代贵族狩猎生活

  医巫闾山脚下的大榆树堡镇岔路沟村是诞生竹马舞的发源地,竹马舞的艺人们根据契丹人的狩猎特点和萧太后到医巫闾山狩猎的事实,以萧太后的形象创编了竹马舞,并一代又一代传承至今。

  据《义县志》记载,城东大榆树堡、石佛堡、九道岭一带,流传有一种古老的祭祀和集市贸易相结合的庙会——“九龙十八会”,岔路沟村的竹马舞是“九龙十八会”热闹杂剧的主要内容。据74岁的竹马舞老艺人刘成祥介绍,他的祖父年轻时就会跳竹马舞。由此可见,竹马舞在当地流传至少有200多年的历史。

  记者在现场采访一位王姓艺人时了解到,竹马舞最先开始是人们出于对萧太后的爱戴和怀念,后来被用到民俗祭祀、民间聚会等活动之中。

  大榆树堡竹马舞是唱词与舞蹈动作融为一体的表演形式,舞蹈动作和表现内容虽是当年萧太后的狩猎场景,但记者在采访时发现他们所口传心授留下的唱词与表现内容和人物关系并不紧密。由此推断,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原有的唱词经历代艺人的修改,演变成朗诵上口、具有汉文化特点的唱词内容。

  丰富和完善了中国舞蹈史

  “在上世纪80年代初,竹马舞已经被专业文化者发现这是消失了的北方契丹人的艺术形式。”吴书记介绍,竹马舞与我国其他民间艺术形式一样,有其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翻开《辽史》记载契丹人民间演艺活动的文字几近于零。辽代义县这块特殊的地理位置,却传承下来这种竹马舞蹈艺术形式,应该说是填补了契丹文化的“空白”。竹马舞内容反映的是契丹贵族围猎时的场景,而唱词完全用的是汉字、汉语。可以推断我国汉族迁移后在文化上两个民族的融合现象,从另一个角度为中华民族融合进程提供了佐证。

  濒临绝迹的世界文化遗产

  为找回竹马舞的踪影,锦州市群众艺术馆、义县文化馆的专家和工作人员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对大榆树堡竹马舞进行了考察,组织艺人进行研究性演出,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和服装、道具,撰写了两万多字的专著。较全面地叙录、保存了竹马舞的资料,使之得到了较好的静态保护。

  吴书记说:“由于大榆树堡竹马舞有服务于祭祀的性质,从‘文革’扒庙灭神开始逐渐退出舞台,许多艺人已经放弃了这门艺术,不再往下传承。搞研究性演出时,只有10余位老艺人,但平均年龄已在70岁左右,并无年轻人接续。如今又过20多年,老艺人大都已不在人间。受现代传媒的冲击,现代人已淡忘了这项艺术,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即将消失殆荆义县文化馆制订保护方案,两次排练参加锦州市民间艺术节,大榆树堡竹马舞才免于彻底消亡的境地。我们真诚的邀请省内外乃至全国热心此课题的专家进行深入研究,尽快让其蕴涵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昭示于世。”

  记者 白玫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