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南宋六帝魂归中原 《厚重河南》“大宋南迁”主题报道自今日起陆续推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9日06:16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本报讯前天上午,在宋陵史专家孙宪周先生的指导下,本报记者与孙先生共同将“大宋南迁”特别报道组取自绍兴宋六陵的红色陵土撒入巩义宋陵太祖、太宗陵区。至此,始于9月13日的“大宋南迁”主题报道采访工作圆满结束,与此同时该报道自今日起将历时一月,在B版《厚重河南》相继推出,敬请垂注。

  10月17日11时45分,撒奉陵土结束后,孙先生说:红色陵土浸含着南宋六帝的血肉,将

其迁奉祖陵,还了他们的千年夙愿。今天,南宋六帝魂归中原,其意义不亚于当年南宋遗民唐珏惊闻帝陵被毁、龙体遭劫,冒死夜潜陵园,收拾六帝遗骨,备匣匿葬绍兴天章寺前。

  南宋六帝驾崩后浮土浅葬,暂时将梓宫攒聚在绍兴东南18公里的山间平地,期望有朝一日恢复中原后再一并归葬河南巩义的北宋祖陵。就像南宋朝野将杭州改称“行在所”一样,他们管皇帝的陵寝称作“攒宫”。今天,宋六陵西北的村庄,还叫攒宫村。

  9月30日,“大宋南迁”特别报道组拜祭宋六陵,恰遇10多个农妇在陵区翻土开荒,攒宫遗址再遭耕毁,旧殿遗砖翻落田间。而今,宋六陵的唯一标志就是数丛马尾松,松下是一地狗尾草。因是“临时”栖身之所,当时攒宫并没有雕刻石像等,只是立了个碑,建了个只可容身的地宫,地面建筑等也不宏阔。

  记者刚到宋六陵,一只乌鸦飞来,栖落在一株高大的枯松枝巅,悲鸣不绝,似在向故乡之人痛说赵家天子的千年漂泊之苦与迁奉祖陵之愿。当记者捧起红色陵土时,乌鸦停下悲鸣,寂然肃穆地独立枝头。“在南宋六帝中,高宗是太宗后代,其余各帝都是太祖的后代。太祖和太宗是哥俩,因此我们把宋六帝陵土撒在太祖、太宗陵区是恰当的。”孙宪周说,“今天,你们让南宋六帝魂归祖陵颇具历史意义,它会和唐珏收拾六帝遗骨一样,被永载史册。”

  链接

  宋六陵的正式名称是攒宫。

  南宋皇帝与皇室成员归葬巩义祖陵,这是北宋哲宗皇后孟氏的遗诏。孟氏曾垂帘听政,南宋中兴之主高宗在商丘即位的当天,孟氏撤帘,被奉为隆太后。高宗嗣统的合法性得力于孟氏的认同,因此隆太后的这一遗诏成为南宋六帝乃至王朝上下的行为准则。

  但南宋终其一朝,未能恢复中原,归葬祖陵也千年未竟。宋六陵是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的陵寝,南宋享国153年,这六位皇帝在位148年,因此六陵主人的历史就是一部完整的南宋王朝兴衰的历史。除六帝外,隆太后、宋徽宗及后妃、亲王、重臣也葬身在宋六陵这个方圆五里之内的陵区。

  绍兴宋六陵让人伤心垂泪。南宋灭亡后,“江南释教总统”杨琏真伽不但盗掘南宋皇陵,“劫取宝货,毁弃骸骨”,甚至把南宋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理宗的头截去作了“饮器”。《明史》中说朱元璋闻知此事后“叹息良久,命北平守将购得颅骨”,还葬旧陵。实际上,正史说理宗的头作了“饮器”,多少有点不想正视历史。据《夜航船》记载:“元妖僧杨琏真伽发诸陵,唐珏潜收陵骨,瘗于兰亭山之冬青树下,陵骨得以无恙。独理宗头大如斗,不敢更换(唐珏用牛羊骨头换下皇帝尸骨),元人取作溺器。我太祖(朱元璋)得之沙漠,复归本陵,有石碑记其事。”朱元璋不仅将被劫在外作了将近一个世纪“尿罐”的理宗颅骨归葬绍兴,还将唐珏密埋于绍兴天章寺前六帝遗骨迁葬攒宫,并立碑植松,岁有祭祀。

  明万历年间,袁宏道拜谒,写下《宋六陵记》:“六陵萧骚岑寂,春行如秋,昼行如夜。虽联鞭叠骑,而时闻伥啼鬼哭之声。读唐义士(唐珏)诗,痛楚入骨,为之沥泣。自古亡国败家虽多,未有若斯之惨酷者也。”

  “搜山检海”

  寻踪“大宋南迁”

  875年前,也是这样的秋高马肥、大雁南飞的季节,金人像南飞觅食的大雁一样,开始挥鞭南下、投鞭渡河。

  不到两年,还没走出野蛮的“金邦”,竟然以区区数万之师把拥兵百万的世界之都东京给吃了,并且胃口好到吃下中原、吃掉大宋三分之一的国土,最后与南宋隔淮河分治。

  1127年,大宋南迁,迁走了黄河孕育了几千年的文化,政治、经济中心自此告别黄河,走向东南。

  在金人与其伪政府的统治下,河南在全国的地位急转直下,被彻底边缘化——它不再是所谓的“中原”,而是宋金用兵的“边境”。

  靖康之败大伤河南元气,至大宋南迁几近千年的今天,我们还能在历史与现实的时空交错中抚摸到靖康之败遗留的创伤。

  大宋南迁无疑是改变了河南历史乃至中国发展方向的大事件,对此宏大选题,《厚重河南》岂敢束之高阁。而今,文化河南正在海内外引起日益广泛的关注,正在为“中原崛起”提供坚实深厚的文化支撑。《厚重河南》此时强力推出这组报道,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希图缅怀河南世界中心的辉煌与悲怆,展望河南走向再次辉煌的美好愿景。

  为把大宋南迁做好做透,报道组几下开封,遍访河南大学宋史专家,并邀请著名宋史专家程民生教授,随车与记者一起纵横五省。报道组沿着金人压迫大宋南渡、金兀术“搜山检海”“活捉”赵构的路线,采访前后将近一月,行程5800公里。

  “大宋南迁”是本报《厚重河南》自“从洛阳到洛阳·客家迁移万里寻踪”大型主题报道后,又一次强势出击,更是《厚重河南》一次全新尝试。

  这道“大餐”味道如何呢?

  读者您慢慢吃,会品出味道的。责任编辑:李胜利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