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统筹城乡教育的“武侯模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9日07:30 成都日报

  ——武侯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实践与探索

  引言

  近年来,武侯区教育局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市教育局的指导下,立足城乡统筹发展,重点实施了“捆绑发展”、“自主创新”、“硬件拉动”三大策略,强有力地促进

了城乡教育的融合与联动,全面提升了区域教育的城市化水平,使教育公平得到了较大程度的体现。

  省委政研室在一份刊物上专题编发了《统筹城乡教育的“武侯模式”》的文章,将武侯区的城乡教育一体化总结为:一种具有时代特征、四川特点和成都特性的“武侯模式”。柯尊平副省长批示:“做法很有特色,经验值得认真总结。”

  2003年以来,为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武侯教育不断创新,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深化改革,形成了既“造峰”,又“填谷”的良性发展态势。近日,“全国城乡教育一体化实验区”落户武侯,武侯区的城乡教育一体化从此进入了自觉的、理性的、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

  将教育价值转化为

  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充分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

  促进教育公平

  武侯区积极推行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行城乡学校捆绑发展,促使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向城郊学校输出;通过政策倾斜,扶持城郊学校快速发展。同时解决好外来民工子女入学问题,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开展帮困助学工程。2004年,全区共接收外地农民工子弟9000余人。今年又设立了21个入学登记点,解决外来民工子女入学近4000人。对全区600余名中小学生实行“两免一补”,为“农转非”家庭子女入学开辟“绿色通道”,切实保障残疾儿童和贫困家庭子女的义务教育权利。

  充分发挥教育的经济功能

  优化投资环境

  教育具有改善人居环境、优化投资环境、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居民转变的独特功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武侯区在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过程中,通过建设小区配套学校,改扩建已有学校等方式,优化投资环境,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条件。以双楠小区为例,2003年以前,该地区的发展优势并不明显。在政府的统筹规划下,区教育局高标准、高起点新建了双楠实验学校、武侯实验小学和川大附小西区三所现代化学校。这些学校诞生后,很多投资者纷纷选择在双楠居住、发展,招商引资的“洼地效应”迅速形成。

  充分发挥教育的文化功能

  传播先进文化

  推进城乡一体化,同时也是推动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促使农民向市民转变的过程。这种转变不仅仅是“农村人”到“城里人”身份的转变,更是要提高人们的现代公民意识和创业能力,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情趣追求以及生产、生活方式,使其符合现代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求。

  1.开展“千人家访”活动。城郊学校积极创新学校与家庭、与社区共建的途径、方式,开展了“千人家访”等活动,组织教师走进家庭,与家长共同商讨学生教育;与学生一起走进大街小巷,宣讲文明知识。

  2.组织教师进社区。广泛开展“教师进社区,共建和谐社会”活动,让教师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社区文明的引领者。目前,全区学校组织青年志愿者服务队30多个,服务社区60余个,服务群众上万人。9月8日,在第2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武侯区全体教师向全市教育工作者发出倡议:“走进社区,成为社区文明的引领者,为构建和谐社会、文明成都做出自己的贡献。”9月10日,市教育局在武侯区召开全市“教师进社区”启动仪式,为武侯区11所学校颁发了“教师志愿服务队”旗帜。

  3、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武侯区所有学校都与所辖社区签订了校园开放协议,定期举行学校、家庭、社区三方联系会,家长开放日,家长学校等活动,逐步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力求达到“1+1+1>3”的效应。

  将制度创新转化为

  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文化力

  创新管理体制

  刚性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首先,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按照“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调整学校管理的权力结构,将原属乡(镇)管理的18所中小学划归区教育局直管,搭建城乡学校享受同等“国民待遇”、共享公共教育资源的工作平台。其次,积极探索城乡学校“捆绑发展”新模式。将12所村小,与城区品牌小学一一结对、联体,形成12个“城乡教育共同体”,采取“两个法人单位、一个法定代表人、一套领导班子,独立核算、独立核编”的办法进行统一管理,从而形成了城乡学校联合互动、协同发展的运行机制。

  创新办学体制

  强力打造多元办学格局

  武侯区教育局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办学体制,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和民间资金投资教育,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民助等多种形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新格局。去年10月,武侯区率先制定并实施《武侯区关于大力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鼓励多种形式的“招教引资”和投资办学。到目前为止,全区在城郊一带已成功引进或创办了武侯外国语学校等近10所学历教育民办学校。

  创新评价机制

  分层推进学校的自主发展

  2003年10月,武侯区教育局制定了《成都市武侯区提高城郊小学办学水平的实施办法》,决定从2004年开始,将城郊学校发展纳入对应城区学校办学水平评估考核之中。让校长作为考评组成员参与到考核过程中,使学校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和建设者。在价值取向上,关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管理运行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将教师资源转化为

  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内驱力

  培育与竞争结合,提升管理水平

  2004年,武侯区教育局在全区中小学教师中“公开招聘校长助理”。近两年,先后选派了15名校长助理到城郊学校协助校长开展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同时,还加大了城乡学校干部交流力度,任命12所城区小学的校长为对应捆绑城郊小学校长、原城郊小学校长为对应城区小学的副校长,重新组建一套统一的领导班子管理学校。

  学习与实践结合,提升师德水平

  武侯区教育局始终把“爱与责任”放在师德建设的首位,广泛组织开展师德师风学习活动。开展“争创师德模范团队”活动和“青年教师进社区,共建文明新武侯”活动,增强广大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利用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机遇,在城乡学校之间开展党员“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加大师德督查力度,强化师德考核的“一票否决”制度,确保师德师风建设取得实效。

  培训与交流结合,提升专业水平

  首先,城乡学校制定了短期、中期、长期教师互派、交流、学习措施。2003年以来,城乡学校互派教师近120名,相互听课、献课达500多次。其次,区教师继续教育中心采取“包干负责”的办法,将教研员分组派往12所小学进行捆绑“蹲点”服务。第三,积极探索“校本与大校本培训结合”的继续教育模式,把培训效果与评聘、晋职、评优挂钩,融“学习、培训、实践”于一体,推动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将教育科研转化为

  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生产力

  微型科研

  为教师发展注入活力

  武侯区每一所学校都在积极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思想,开展的微型科研课题达380多个,几乎覆盖了城乡学校所有教师。通过微型科研,学校是“学习型组织”、教师是“反思型实践者”的理念渐渐深入人心,有力地促进了教师发展。

  特色研究

  为学校发展培育动力

  各学校结合校情开展了特色教育研究,培育自身优势,彰显自己的办学个性。金花中学狠抓信息技术教育,连续在全国第四届、第五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获得三个一等奖,开全国城郊中学之先河;永兴小学以综合实践课程为主,编写了校本教材《翻开家乡这本书》,荣获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案例一等奖。

  品牌研究

  为区域发展提供助力

  武侯区有23所学校共同参与了四川省普教科研资助金重点课题、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中小学学校品牌策划研究》的课题研究,在品牌定位、塑造、管理、传播等方面大胆开展实践探索,不仅提升了学校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办学能力,而且还充分发挥了品牌学校、名校资源的示范、辐射、引领作用。武侯高级中学首创以个性化成才教育为理念的综合高中办学模式?熏学校迅速进入省重点高中行列,成为“四川省示范高中”。

  在城乡教育一体化这个过程中,武侯区的体会是:城乡教育一体化,基石在学校,关键是领导,主力是教师;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难点在乡村小学,重点是确保投入,保障是体制与管理。所以,在策略上,做到“外推内引”、“刚柔相济”——即自外加大投入力度,推动学校发展,自内激发变革动力,引领学校发展;既加强宏观调控,刚性推进农村管理体制的系统改革,又在微观层面上柔性促进学校各个要素的发展,才能最终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目标。

  在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武侯区的硬件建设成效显著。2003年以来,全区对原属乡?穴镇?雪管理的18所中小学投资近8000万元。两年来,城郊学校总占地面积扩大了146亩,总建筑面积增加了4.2万平方米。在金花桥地区,政府投入近600万元,使金兴北路小学的建筑面积从2003年的1400平方米扩大到如今的4000平方米。18所城郊中小学原有的校舍得到了全面的修缮、加固或翻新。就信息技术装备来看,在城区学校100%达标的基础上,全区所有城郊学校都推行了“校校通”工程;90%的城郊学校建成了校园电视、广播系统;40%的城郊学校建成了校园网络。本版采写应雄赵雅莉汪光辉(来源:成都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