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清欠显成效 基层有三盼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9日08:26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0月19日电(记者杜宇)建设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9月5日,全国累计清偿2003年以前竣工项目拖欠的工程款1410亿元,占拖欠总额的75.82%。

  记者近日在云南、河南两省采访时发现,基层群众特别是被拖欠的施工企业,对清欠取得的成效比较满意,但也存在不少担忧,期盼清欠不要成为一阵风,要建立长效机制,防止出现“数字游戏”。

  一盼:清欠不要成为一阵风

  在清理拖欠工程款的过程中,各地因地制宜,采取了不少有效措施。如云南要求各级政府的一把手亲自抓清欠,对完不成清欠任务的州市,要对政府主要领导进行责任追究。

  河南明确规定:不准欠款单位的领导出国,不准购买高档办公设备。不少城市还按照国务院的要求,严格控制建设投资规模,如郑州市决定暂缓年初已计划的农业路等四座立交桥的建设,将安排的建设资金优先解决政府投资项目的拖欠问题。

  在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下,施工企业普遍感到清欠带来的益处。云南建工集团总公司副总经理陈文山说:“建设领域工程拖欠款问题,已困扰集团多年。从2000年开始,集团就把解决工程拖欠款作为一项对下属公司的重要考核指标,我们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收效不大。2003年底,党中央重视清欠工作以后,我们的清欠工作才有了实质性进展。全集团2003年以前竣工工程拖欠款为9.5亿元,到目前为止还剩下2.85亿元,清欠收款率为70%。”

  河南省第六建筑装饰公司副总经理雷通州说:“清欠力度大了以后,我感到轻松多了。现在,房地产商主动找我们签还款合同,业主在合同履约方面有了明显进步。”

  但是,大家也担心清欠成为一阵风。雷通州说:“前几年也搞过清理企业三角债,我们担心清欠成了一阵风,过后又死灰复燃。目前清欠势头良好,容易处理的拖欠项目已经解决了,剩下的都是难处理的,希望清欠工作能够长抓不懈。”

  二盼:清欠不要玩“数字游戏”

  按照有关要求,被拖欠的企业要主动登录中国建设网,上报拖欠工程款。一旦收到还款,再去网上核销。

  目前,各地政府的清欠力度很大,如云南每15天通报一次各地清欠进展情况,河南省、市、县各级政府层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在这些严厉的措施下,不少拖欠单位特别是欠款的政府部门,感受到了巨大压力,纷纷出招,避免被通报批评。

  云南建工集团总公司副总经理陈文山告诉记者:“有些下属企业找我反映,说一些欠款的政府部门来找企业做工作,希望企业不要把拖欠的工程款上报,或者核销网上已经上报的数据,下属企业觉得压力很大。”

  主管清欠工作的河南省副省长李新民也坦率表示,不排除个别地方有弄虚作假的现象。他说:“一旦发现有作假的现象,我们一定会给予更严厉的惩处。”

  据陈文山介绍,为了防止清欠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的现象,云南建工集团专门下发了紧急通知,要求不能随意消除网上数据,若发现弄虚作假的单位和个人,将予以严肃处理。总公司建立了举报制度,要求对违反规定的单位和个人及时进行举报,并公布了举报电话和联系人。

  三盼:清欠从政府清欠到制度清欠

  “没有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视,清欠的力度不会这么大。”“我们的清欠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主要得益于目前重视清欠的大环境。没有这个大环境,我们要进行清欠也很难。”记者采访中,常常听到地方政府官员、被拖欠企业和一些普通群众这样表达对清欠的感受。

  由于清理拖欠工程款存在工程结算难、司法执行难的问题,大家普遍认为依靠行政手段是目前最有效的办法。然而,也有一些具体从事清欠的工作人员担心,过分依赖行政手段,会带来一些弊端,比如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下,玩“数字游戏”,或者出现拆东墙补西墙的现象。

  郑州第一建筑装饰公司董事长段利民说:“靠政府强有力的行政手段,肯定是短期的、阶段性的,下一步还是要靠市场机制、法律制度。我认为关键是要把握合同关,目前存在工程价款结算难的问题,需要有权威的专业的结算机构。”

  郑州市建委主任朱建国说:“立法上要进一步完善,工程支付担保制度要落实到位,还要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必须严惩失信行为。”

  河南省第五建筑装饰公司纪委书记孙国民说:“我们特别希望清欠制度化、法律化,让清欠有章可循,这对防止新欠也十分必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