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巴金 炼狱重生《随想录》一生总结“讲真话”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9日09:02 每日新报

  那个被誉为“世纪良心”敢于说真话剖析自己的老人去了,那个曾经燃起过一代又一代青年激情的文学家走了,那盏黑暗中指引迷途混沌里点拨清醒的灯灭了……但是,巴老用文字曾经点燃的激情以及他为人所独有的大家风范却长存人们心间。当然,巴金之于我们,除了他在文学领域的贡献之外,更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我们更需要那种独立思考、敢于讲真话的知识分子精神。这种精神,对于任何一个年代,都不过时。

  “作家是以自己的作品和读者交流的”,“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这些都是广为人知的巴金名言。显然,了解一位作家的最好方式,就是潜心阅读他的作品,通过他借以完成人格塑造的作品来认识他、评价他。让巴金家喻户晓的《家》《春》《秋》等早期作品早已深入人心,了解奠定巴金思想大师地位的《随想录》则更有意义。

  仅凭早期的《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巴金就已经确立了“巴、老、曹”并称的文学巨匠地位。他可能没有鲁迅的忧愤深广,也没有茅盾的鞭辟入里,但他的强烈激情、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却让他成为“五四”青春精神的最好象征,而他对人性的持续探索也让当时的青年为之震撼。至于,横空出世于那个政治气候乍暖还寒的特定阶段的《随想录》,则不但使他在文学创作上登峰造极,还让他因“讲真话”的巨大勇气而成为特殊时代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一面旗帜。正如鲁迅已经不仅仅是中国文学的旗手,更是民族性格和意志的象征一样,巴金更是作为民族良心和品质的旗帜而被人们所崇敬的。

  十年浩劫中,巴金被当成“上海文学界最大的罪人”来批斗,无数次的迫害和凌辱接踵而来。而夫人萧珊故去的巨大悲伤,更是萦绕在巴金心头无以排遣。拨乱反正之后,在苦难中净化心灵并积蓄创作力量的巴金终于可以再度用文学创作来宣泄心中的痛楚———随后的8年时间里他写了150篇《随想录》,计 42万字。

  1978年底,巴金在香港《大公报》开辟《随想录》专栏, 12月 1日写下第一篇《谈 <望乡 >》, 1986年8月20日写完最后一篇《怀念胡风》。其间陆续以每三十篇编为一集结集出版,共出五集,依次为《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

  和《无题集》。这部大书是用真话建立起来的博物馆,是巴金毕生阅历和经验的总结。超越了当时大多数人忙于申诉和辩诬的自我关注,这部横空出世的炼狱反思之作,体现了巴金对人的终极关怀。巴金说:“五集《随想录》主要是我一生的总结,一生的收支总账”。这些短章表现了一个老人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而这种“以人为本”的大主题,也正是巴金的创作最让人感动的一面,也正是启蒙精神的最好表征。因此,《随想录》被思想界和文学界赞誉为一部“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的“讲真话的大书”,一部代表当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散文作品,它的价值和影响,远远超出了作品的本身和文学范畴。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