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萧珊骨灰将共撒大海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9日09:55 新京报 | ||||
追悼会暂定于本月24日在沪举行;家人表示将尊重巴老遗愿 本报上海专电巴金老人前晚于上海去世后,上海各界已经于昨日开始悼念活动。巴金追悼会暂定于本月24日在龙华殡仪馆举行。巴金的家人告诉本报记者,他们将了却巴老的遗愿,将他的骨灰与巴老夫人萧珊的骨灰一同撒向大海。 巴金的儿媳唐宁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巴老去世时并无明确设立遗嘱,只是生前表示不设立灵堂,不搞追悼仪式,家人将尊重他的遗愿。据了解,1972年巴金夫人萧珊病逝后,萧珊的骨灰一直放在巴金的床前,1978年8月13日萧珊六周年忌日,75岁的巴金开始创作《随想录》。生前巴金曾表示,希望自己去世后家人将自己的骨灰与萧珊的骨灰一起撒向大海。唐宁表示,家人已决定为老人了却心愿。 上海作协有关人士透露,作协的追思堂将于今日开放,供社会各界凭吊巴老。昨日中午,记者来到上海作协时,主楼大厅正在紧张布置。大厅里间的陈列柜上静静地摆着印有“巴金百年华诞”字样的圆盘,盘中心照片上的巴金笑得恬静。主厅钢架上将贴满能反映巴金足迹的照片。记者看到读者自发送来的20个花篮,多数没有姓名,上面都插满了巴金生前喜爱的红玫瑰和百合。据作协门卫介绍,最早送来花篮的是在早晨六点。 上海作协组织的巴金生平图片展将于今日正式向公众开放,此外,还有一个创作于巴金百岁生日时的陶像也将展出。 上海巴金研究会副秘书长周立民介绍,上海作协和巴金故居中已经放置了留言簿,上海市民可以以文寄托哀思。 据记者了解,冯骥才、李辉等北京作家也将从北京赶来悼念巴金,见巴老最后一面。 巴金故居:凭吊人流不断
武康路上,凭吊巴金的读者流连在巴老故居前。巴老在此楼居住了40多年。 昨日中午12时,记者来到位于武康路的巴金故居。据周遭的邻居介绍,从早上七点起,上海市委领导的专车以及来自巴金祖籍浙江的小车就在此穿梭,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记者也聚集在门口,路段一度堵塞,直到12点左右才渐渐恢复了以往的安静。 故居门前的铭牌上写着曾为苏联商务代表处,始建于1923年。从1955年起,巴金和李小林一家就住在这幢三层小洋楼里,庭院里种满了白玉兰。 昨日一大早,上海巴金研究会副秘书长周立民就到此帮助处理事务。他告诉记者,巴老的遗像摆放在家门内的小厅里,一大早上海作协主席王安忆就打来电话,安慰李小林,上周三王安忆曾去医院看望过巴老。下午三点左右,上海著名学者王元化和李子云等也前来吊唁。 周立民印象最深刻的是,早上有一个20岁左右的女孩走进小院,谁都不认识她,她也没有说什么,深深地鞠了一躬,放下花篮就静悄悄地走了。 一位姓张的邻居告诉记者,早上看到很多很多不同年龄的巴金读者前来凭吊,其中有的已经白发苍苍,甚至还有一位坐着轮椅的老先生由家人推着前来吊唁巴老,其中有很多人向巴金故居送去花篮和大型盆景。 张阿姨说,上世纪90年代她还看见巴金在这个大门中进出,但没有过言语的交谈,“巴金总是面带淡淡的微笑,话很少”,不过再往后就看不到巴金了,只有巴金女儿李小林一家从这里进进出出。 ■海外反应 巴金前晚逝世后,美国《纽约时报》、英国《卫报》等众多海外媒体昨天都刊载了消息。 《纽约时报》报道以“革命前中国的著名小说家,100岁巴金辞世”为题,用了较大的篇幅梳理了巴金的生平和主要著作,并提到笔名“巴金”的两个来源:一是巴金喜欢的两个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二是传说源自巴金一个愤世自杀的朋友之名。文章还提到“文革”期间,巴金靠但丁的《神曲》支撑着渡过困境,而他写的关于“文革”经历的报告文学,发表后影响很大。 《卫报》以“德高望重的百岁作家巴金去世”为题发布了一条简短消息,文中提到“无政府主义知识分子巴金,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新加坡《联合早报》刊发了新闻《一代文豪巴金辞世》以及评论《神舟下凡,巴金归天》,文中提到,“昨天是中国人民悲欣交集的日子。欣喜的是,神舟六号在天上巡游五天后,其返回舱终于在昨天安全降陆,重返人间;悲哀的是,中国硕果仅存的五四新文学巨匠巴金,在和病魔搏斗多年后,终究还是躲不过死神的钩子”。 英文《台北时报》着重提到了巴金《家》中的反封建思想,并引用了巴金写过的一段话:“一切不合理制度,一切摧残爱的势力,它们都是我的最大敌人”。文中还提到巴金作为翻译家,曾把屠格涅夫和克鲁泡特金的作品译成中文。 本报记者 张璐诗
上海作协的院内,巴老的读者送来的花篮静静躺在角落,上面插满了巴老生前喜爱的红玫瑰和百合。 ■出版 巴金丛书火速出炉 据记者从上海新华出版集团了解到,昨日新华书店已经在检索巴金图书的库存,向出版社重新征订新书,计划将在新华书店举行巴金图书专柜,集中图书,方便读者阅读和购买。 此外,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合作出版的“你我巴金”系列丛书,昨日已推出《巴金选编配文反法西斯画册四种》,《“走近巴金”系列文化演讲集》将于本周五上市,《海外行记———1979-1984年出访日记及随想》则将在本月底推出。 系列丛书的总编陈思和表示,巴金的全部思想文学事业不仅仅属于少数研究者,也属于广大的青年读者;也不仅仅属于已经过去的文学史,而是属于今天的现实中的文学和思想,巴金的文学需要青年读者来理解。 据责任编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副社长徐侗介绍,《海外行记———1979-1984年出访日记及随想》收入1979年至1984年巴金出访法国、日本、瑞典、瑞士等国的日记、随想、演讲、访谈等文字。其中日记部分为最新发现、整理,首次编入单行本出版;演讲和访谈也有部分内容为《巴金全集》所未收。《巴金选编配文反法西斯画册四种》收入巴金在不同时期选编、配文并主持出版的四种画册,每一种画册前,均有巴金撰写的序言或前记,每一幅绘画和照片,均配有巴金撰写的题记。丛书共设“新编文丛”、“手札”、“大家谈”和“巴金藏书图录”等四个系列。 据悉,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在巴金亲属的支持下,已陆续整理出一批数量相当可观的巴金日记、书信和其他有关档案资料,都是从未公开发表过的文献,是研究巴金及其同代人的重要资料。 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郏宗培表示,《寒夜》手稿珍藏本也在加急赶制中,本周内上市。此书为巴金1944年的手稿在国内首次出版。 据一项网络调查显示,有70%的人认为,巴金的作品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影响最大,只有15%的人认为,它们到80年代还依然能对社会产生影响。同时,有60%以上的人承认最后一次读巴金作品是在三五年前,其中一半的人最后一次看巴金的书是10年前。 本版采写/摄影:本报特派上海记者 曹雪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