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增强区域发展的核心推动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0日13:59 红网

  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能力,这是摆在地方党委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2003年以来,益阳市委从本地实际出发,实施“四轮驱动”,较好地发挥了党委领导地方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作用。所谓“四轮驱动”,就是从规律运用、政策调控、制度建设、群众参与四个方面整体推进地方经济建设。三年来,该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42.26%,财政收入增长61.38%,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41.2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1.34%,逐步形成健康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坚持依经济规律谋划发展大局

  按经济规律办事是发展经济的内在要求。益阳的决策者们始终遵循现代市场经济规律,努力寻求后发赶超。

  1、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坚实基矗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经济管理中“越位”、“错位”和“缺位”的现象依然是抑制益阳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市委认为,发展地方经济,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培育竞争优势。为此,明确提出了“打造服务型政府”的工作目标。近年来,逐步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办事规则,坚决杜绝行政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市县两级统一建立了“政务中心”,除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以外,所有行政审批事项一律进入该中心,实行“窗口受理,并联审批,限时办结、统一收费”。建立健全了经济发展环境的责任追究制度,严肃查处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人和事。建立了政务公开制度,大力推行阳光行政,特别是把车子、机子、筷子等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事项张贴上墙,公开曝光。目前“干政府该干的事,干好政府该干的事”已成共识。

  2、把完善城市功能作为重要平台。城市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九十年代以来,益阳中心城区的建成面积逐步扩大,综合势力不断增强,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较好地带动作用。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规模偏孝产业布局不太合理、集聚和辐射能力不太强等问题日显突出。市委认为,中心城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龙头作用,必须做大规模,做强产业,做优功能,做美环境,形成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市委高起点制定了中心城区发展战略,将城区划分为商贸区、工业区、休闲区、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标准建设城区道路,推动城市“南扩东进”,形成“五纵五横”的道路框架。高规格打造“一山两湖两带”城市风光,形成城市个性,提高城市品味。近三年来,中心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6.62亿元,对产业、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的吸附力和存载力显著增强。在2005年中国城市论坛北京峰会上,益阳喜获“未来5至10年最具发展投资价值城市”殊荣。

  3、把发展外源性经济作为有力促推器。益阳是一个不发达的农业地区。这些年的发展实践,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加快发展靠自身资本的原始积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靠政府开发的老套路越来越不适应,必须另辟蹊径,发展外源性经济。市委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尝两种资源,注重引进外国、外地的资金、技术、项目,甚至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上门招商。认真开展督查考核,全程关注各级各单位招商工作的进展情况,坚决兑现奖惩办法。凡年终考核完成了目标任务的给予重奖,没有完成目标任务的责成其主要领导向市委、市政府书面说明情况。目前初步建立了“领导带动、活动推动、企业主动、部门联动”的招商格局,为益阳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4、把加快项目建设作为主要着力点。项目是资金、技术、人才的有效载体,是发展区域经济的基本要素。全市上下普遍认为益阳经济在前进中落伍了。益阳发展的最大差距在于缺乏投入,这已经成为制约全市经济发展的瓶颈。市委顺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响亮地提出了“项目立市”的战略思路,不断强化“抓经济主要是抓项目、更要抓大项目”的观念,大力倡导“部门单位跑项目、更要跑大项目”的行为。与此同时,鼓励本地企业包装项目,推介项目,陆续推出了益鑫泰、辣妹子、粒粒晶、油中王、桃花液、益华水产等一大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新品牌。项目建设已经成为全市经济工作的主旋律。

  二、坚持从政策层面把握发展态势

  发展地方经济离不开经济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三年来,益阳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全方位推动本地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1、科学调整产业规划。产业结构不合理是益阳经济缺乏竞争力的现实原因。如何立足资源优势,加快发展已经成为益阳的必要选择。市委制定了《2004-2020益阳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益阳未来产业发展新的政策目标。优先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全市共扶持85家省级、市级传统产业龙头企业。今年1-7月,共实现增加值9.2亿元,同比增长22.79%,连接基地2343亩,直接带动农户603户。大力培育种养大户。出台了促进土地依法有序流转的文件,到7月底止,全市经营田地和水面50亩以上的大户3100多户,其中经营面积500亩以上有28户,年出栏牲猪50头以上的大户有1.6万户,人平直接经济效益增长480元。重点打造工业支柱产业。全市突出引导和扶持装备制造、造纸棉麻纺织、食品加工、建材、电力等六大工业支柱产业,建设益阳火电厂、柘溪电站、沅纸公司、益阳橡胶等十大标志性工程。积极扶持乡镇工业。全市已扶持宏大锑业、东方水泥、金北顺造纸、金沙钢铁等179个外向型、科技型乡镇工业上规模、上档次。1-7月提供就业岗位26.7万个,完成增加值27.9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71.39%,实现税收1.7亿元。

  2、积极推动招商活动。市委坚持把招商活动作为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制定了服务招商引资的相关政策,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和用地政策的外来投资项目一律开绿灯,对项目注册资本和群众的补偿资金按规定到位的项目,都先办理临时性开工建设手续,然后依法补办各种审批手续。与此同时,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强调中心城区的“一区两园”(益阳高新区、龙岭工业园、长春工业园)实行统一的准入制度,提供统一的服务标准,坚持统一的产业布局,享受统一的优惠政策和统一的保护措施,“园区效应”初步显现。先后在深洽周、湘洽周、港洽周等招商活动中签约项目119个,合同引资133.81亿元,项目履约率为78%。三年来,三个工业园区共落户企业170家,新增税源7000多万元。全市共引进项目1104个,引资356亿元。

  3、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活跃的民营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一个时期以来,益阳民营经济发展的氛围不浓,总量偏小,速度不快,经营层次比较低,没有发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应有的作用。市委突出改善民营经济的生存环境,努力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和保护,推动民营企业做大做强。调整市场准入政策。依法降低准入门槛,扩大民营经济的投资领域,逐步让民营资本进入水利设施、城市客运、旧城改造、社会办学、文化产业以及国企改制等领域。今年1-7月,全市已引进民营资本改制的企业已达70家,占年计划的58.3%。鼓励企业科技创新。近年来,全市共投入技改资金1.86亿元,帮助78家民营企业共完成技改项目183个。落实了税费减免,民营企业均享受税费减免优惠政策。

  三、坚持用制度建设优化发展环境

  经济发展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近三年来,益阳从制度建设入手,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扎实打好发展基矗

  1、规范部门行为。当前,部门利益割据已成为严重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障碍。益阳市重拳出击,努力打破部门壁垒,更好地优化政务环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简化审批手续,深入开展了收费审批事项的清理与整顿。三年来,全市共减少行政许可项目216项。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继续严格落实“收支两条线”的规定,坚决推行综合财政预算,完善会计委派制度,对收入、开支、核算三个环节,实行全程管理和监控。自新体制运行以来,市直186家财政预算单位未发生一起违规事件。注重增加经费投入。努力解决“收费养人、养人收费”的问题,较好杜绝部门乱收费现象。三年来,全市增加对行政执法机关投入1.81亿元,特别是市公安系统每年经费安排比其他单位高出1.5倍,并由市财政直接分配到基层队所,保证了财政投入发挥积极作用。

  2、强化政务服务。为了形成“洼地”效应,市委努力改革传统的服务模式,提高办事效率。全面实行公开办事制度,目前,市、县、乡三级政务公开面达到98.5%以上,审批、办证、收费等都做到了上墙、上报、上屏、上网、上卡、上册,提高了透明度。大力推行“一条龙服务”模式。据对152家企业的问卷调查,86.9%的企业对“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表示“较满意”,部门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明显提高。特别是市药监局的“亲情服务”赢得了外来投资者的好评,说起自己只等了12天就拿到《药品经营许可证》的事,常德市益丰大药房资阳店的高经理又高兴又感动。狠抓签约项目的跟踪服务。市委、市政府定期召开招商引资调度会,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加强与项目单位的联络与沟通,搞好跟踪服务,确保项目“签得下、留得注能发展”。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强揽工程、强行装卸、阻挠施工等现象,加强预防、及时介入、依法处理,确保建设顺利进行。

  3、严格责任追究。近年来,出台了《关于优化经济建设环境暂行规定》,对市直各部门单位明确了一系列禁止性条款;完善了《益阳市招商引资目标任务考核实施细则》,奖优罚劣,全面落实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强化各级纪委效能监察工作,严惩“不作为”、“乱作为”行为。并将优化发展环境的工作任务纳入年度文明单位的考核体系,对考核结果为不合格单位,实行“黄牌警告”,主要负责人戒勉谈话,决不姑息迁就破坏发展环境的人和事。2004年,全市共查处各类影响经济建设环境的案件4起,处理违纪违规人员5人,特别是对2起影响恶劣的案件通过媒体公开曝光,逐步形成了加快发展人人有责的氛围。

  四、坚持靠群众参与激发发展活力

  人民群众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发展区域经济需要群众的参与。近年来,益阳市组织开展了各种活动,不断提升群众参与经济建设的热情。

  1、开展“解放思想大家谈”活动。长期以来,对民营企业低看一等、对外来投资者心存排斥的现象仍然存在,严重制约益阳经济的发展。去年以来,市委实施解放思想“先导工程”,在市内各大媒体广泛开展解放思想、服务经济的大讨论。两年来,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包括外来投资者,益阳籍在外的老乡都踊跃参与。大家在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工作作风、领导方式、管理模式、发展思路、地方政策等各个层面进行了充分交流,碰出思想火花,结出发展之果。《益阳日报》共刊发专稿483篇,益阳电视台播放专访89期次,掀起了开放创新的热潮。一位深圳来的投资者深有感触地说:“刚来益阳投资时大家对我无所谓,现在周围的人们主动与我们谈生意、谈发展,益阳人的观念真的变化了1

  2、开展“万人测评”活动。机关作风建设直接影响地方经济发展,也一直是老百姓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推动群众参与是机关作风建设由封闭走向开放,从而营造经济发展环境的有效途径。2004年初在市委大力推动下,“万人测评机关作风”活动顺势而生。这次测评由社会各界和普通群众对市直“执法执纪、执收执罚”的47家单位测评评分,测评结果与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升降任免直接挂钩。其中占测评20%的群众调查问卷刊登在4月1日《益阳日报》上,随报发行,回收统计。同时,向国有、集体、私营企业主代表、个体工商户、外来投资者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政各界人士发放特殊问卷1000张,普通问卷、特殊问卷回收率分别达到68%和99%。期间还有20多个在外地出差的私营企业主主动打来电话索要问卷。各单位测评结果的具体排名在市内媒体公布后,市委对倒数6名之内的单位发出黄牌警告,并对一把手进行诫勉谈话。各相关单位随即在《益阳日报》上公开服务承诺,接受社会监督。10月份又进行了同样的测评活动。新华社、湖南日报等省内外多家媒体和刊物都对测评活动进行了采访和报道。殷殷民心激活一池春水,发展经济的活力在民众参与中迸发。

  3、开展特色文化活动。文化活动是集聚人气,带动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重要手段。市委顺应群众的精神需求,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长龙耍起来,狮子舞起来,花鼓打起来,秧歌扭起来……2004年2月5日下午,在益阳的十里长街,由18个方阵1200多人组成的文艺游行队伍大闹元宵,数不清的市民涌向街头,万人空巷。这是该市10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文艺活动。9月16日举办了迎接国家羽毛球队奥运健儿凯旋庆功晚会,现场观众达1万人。10月28日3000多名各界人士举办了“共建益阳美好家园”为主题的联欢晚会,特别是离退休老同志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唱起了心中的歌。一次又一次精彩的文化活动,营造了热烈、欢快的气氛,全市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振,焕然一新。

  4、开展创业典型宣传活动。大力加强对创业典型的宣传,引导群众培育自主创业的理念,一直是益阳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几年来,全市评选了自主创业的各类典型280余人,市内媒体对他们的事迹进行了集中宣传报导,还组织创业典型巡回演讲活动。“全国十大种粮标兵”沅江种粮大户卢青年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的专访。组织了一大批致富户与当地群众接对子。回乡退伍军人李广平勤劳致富获省级劳模荣誉称号,他致富不忘乡亲,常年与18户特困户接对子,帮助他们致富。在典型的带动下,逐步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创业氛围。

  (稿源:红网)

  (作者:祁 辉胡海波颜咏涛何 敏李 均 )

  (编辑:刘纯)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