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诺奖”得主24年后重游苏州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1日03:14 人民网-江南时报

  蓝色衬衫、深色花纹领带、花白头发、黑边眼镜再加上突出的额头,当博顿·瑞切特(BurtonRichter)出现在第28届国际科联大会首次新闻发布会的现场时,掌声响起。现年74岁的博顿·瑞切特看起来依然睿智、敏捷,作为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国际科联执委,博顿·瑞切特在诸多严肃而又轻松、专业而又通俗的问题中,向人们展示了世界一流科学家的诚实、风趣、亲切和平实。

  “认不出苏州的模样”

  1981年,博顿·瑞切特应邀到上海举办讲座,顺便到苏州游玩。他特地去观赏了苏州美丽的园林建筑和苏州水乡的秀丽风景。瑞切特先生说:“那时从上海到苏州只有两条路,而且路上还能看到马车和卡车同道行驶。”24年后,瑞切特先生又来到了苏州,他说:“今天的苏州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我几乎认不出它的模样了。小桥虽然依旧,但它的整体层次已经提升,路更宽了,城市更大了、更靓了、更高了。苏州也有了自己的各种产业,尤其是电子制造业的发展,可以说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奇迹之一。”瑞切特先生说,自从第一次访华以来,他每两年都会到中国来一次,所以他非常了解中国的科技发展,也在不停地观察中国未来的变化。一直以来他都是以学者的身份访问中国,但其实他更希望以旅行者的身份亲近中国,领略中国。

  “警车开道印象最深刻”

  问及瑞切特对苏州最深刻、最难忘的印象是什么,他笑谈,“到苏州以后,我乘坐的轿车前面有警车开道,警铃一响,行车变得无比顺畅。”瑞切特说,“回到美国后,我会怀念这种感觉的。”

  博顿·瑞切特说,“现在浮现在我眼前的画面都是24年前苏州的景象,对于今天苏州的细节印象,还没有来得及去细细品味。但是苏州确实是在高速的发展,我希望以后苏州仍能维持这样的发展速度。”

  关于诺贝尔是否有种族歧视的问题,博顿·瑞切特给了一个肯定的回答,“没有。”

  “诺贝尔奖永远是跟着科学走的。”博顿·瑞切特说,“在诺贝尔物理学奖等有关自然科学的奖项,或许获奖者大多都在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同样应该看到,例如诺贝尔文献奖得主,就曾有危地马拉、埃及、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学者获得过这一奖项。”

  “获奖的经历极其有趣”

  在获得诺贝尔奖这个事情上,博顿·瑞切特说,“值得一提的就是,获得诺奖本身的经历极其有趣。首先,我要专程赶到瑞典去领奖,在授奖仪式上我可以见到瑞典的国王、王后还有公主。晚上,我还可以乘坐国王专用轿车,同国王一家共进晚餐。可以说,我在斯德哥尔摩当了一个星期的国王。”在言谈之间,瑞切特透着点小小的得意。“但是”,他说,“回到美国的家里,待遇可就天差地别了,妻子还会时不时地支使我去倒垃圾。”

  “获得诺贝尔奖,最大的好处就是,它为你开启了一扇窗。你说的话会有人认真听,就像今天,大家来采访我,并不是因为我是一个科学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获得了诺贝尔奖。在一些事情上,例如政策、社会等科学以外的方面,大家也希望听听我的意见、想法还有建议。但其实,我只是对我所研究的领域比较了解,其他方面的问题或许我一无所知。”

  “最大爱好是高能物理研究”

  “我的夫人说我最大的爱好是物理研究,其实我很喜欢滑雪,但是自从关节损伤后就不经常滑雪了,除此以外,古典音乐、歌剧、看书我都很喜欢。我还看过中国的京剧,但是中国的京剧和西方的歌剧一点也不一样。就目前来说,我最大的爱好还是高能物理研究。”

  “小时候,总有一些稀奇古怪的、孩子气的想法。我很想探索宇宙,搞清楚宇宙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是我想到今天这个问题都还无人能解答。科技发展速度很快,今天我们已经可以解答我当时的一些疑惑,但有更多的未知。”

  “最崇拜恩里科·费米”

  “意大利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我最崇拜。”博顿·瑞切特说。

  “没有最杰出的物理学家,只有在某个时代、某个领域最杰出的科学家。物理学下面有很多分支和子项目,很难说是哪个。但对于我本人而言,最崇拜恩里科·费米,因为费米游刃有余地穿梭于理论物理与实验物理研究之间。在科学研究领域细分化的20世纪,同时能在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两方面都取得卓著成就的科学家为数不多,恩里科·费米就是其中一位,也是20世纪最后一位既做理论、又做实验,而且在两个方面都有第一流贡献的大物理学家。”

  “作假终究会被发现”

  “科学界有自己的规则,作为一个学者,绝对不应该将他人的研究成果占为己有,老师也没有理由占有学生的成果。把别人的东西说成是自己的,或者伪造数据都是可耻的,也是科学界的规则所不允许的。逆规则而行,必然会受到惩罚。”对于学术腐败,博顿·瑞切特做了明确而直接地抨击。

  “事实上,在科学领域,不可能有人伪造、捏造了科学数据而长时间不被人发现。在美国历史上,有两次较大的篡改科学数据的行为,一次是在贝尔实验室,一次是在加州大学伯克林分校,在科学实验中,他们有意篡改了实验数据。后来人们反复做他们的实验却无法得出相同的结果,于是他们的做法败露了。最终,这些伪造科学数据的人下场都一样:被实验室开除,并且难以在学界立足。我觉得他们真的很不明智,难道他们不知道作假总会被发现吗?”

  新闻链接

  BurtonRichter(博顿·瑞切特)教授

  国际科联执委(来自IUPAP)

  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博顿·瑞切特教授曾任斯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主任,斯坦福大学教授,它主要研究试验粒子物理、高能电子和正电子碰撞束。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促进会成员,美国物理学会会员,1994年任美国物理学会会长,1999年至2002年任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学联盟主席。曾任美国能源部顾问委员会委员,曾在美国布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rookhavenNationalLaboratory)工作,曾在普林斯顿等离子物理实验室工作。他致力于把科学和技术应用到工业生产中,曾任通用汽车公司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

  研究领域:基本实验粒子物理学、高级加速器系统、存储环直线对撞机、能量等。

  《江南时报》(2005年10月21日第五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