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余光中:重庆变化太大乡愁无所寄托(图文)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1日03:33 重庆晚报

  60年后首次回渝,意欲一解乡愁的余光中,昨日上午在工商大学对记者笑称,重庆变化太大,乡愁可能无所寄托。

  《乡愁》作者、著名诗人余光中,昨日着一件深黄色薄型棉衣,现身记者见面会。

  余光中说,很多人都知道《乡愁》,却不知道我写的其他的描写当时重庆生活的诗

和散文。

  事实上,离开重庆60年里,余光中时常忆起那段美好的时光。例如其中一篇名叫《思蜀》的文章,有6000字,就是记录的当时的生活。

  “我为解乡愁而来,但重庆变化太大,可能乡愁无从寄托。”余光中笑着说,当年写那首《乡愁》,是因为两地相隔,不能回来。现在回大陆近30次,不能说再有乡愁。

  用重庆话与巴金结缘

  通过《家》、《春》、《秋》知道巴金,而与巴金结缘却是靠重庆话。

  20世纪80年代初,巴金到香港访问,当时身在香港中文大学的余光中担任欢迎会主持人。考虑到巴金是成都人,余光中就用重庆话致欢迎辞。

  结果巴金很高兴,对余光中说:“没想到在香港还能听到重庆话,太亲切了。”

  此后,两人不时在一些国际会议上碰面。

  希望见到老同学

  “这次回来希望见到初中高中同学”,余光中在会上情不自禁地说,多年没见面,但很想念他们,至今仍记得在重庆的20多个同学的名字。

  说起在外地的一次访问,余仍然激动不已:“他们早就找了一位我当年的同学,‘埋伏’在观众里。当他一站起来,我立即叫出他的名字,结果自然就拥抱,闪光灯一片闪,记者们不愁写的了。”

  “听说他们已找到我的两个同学,在悦来场等我。”余光中充满期待地说。

  (记者陈雪莲)

  链接

  本报老总编和余光中的友情故事

  前天刚到重庆机场,余光中听到《重庆晚报》时,立即问:“石大周?”

  余光中询问的石大周先生,是本报第二任总编,也是余当年就读的悦来场中学的同班同学。昨日,老总编欣然对记者讲述了往事,并希望这次能与余光中见上一面畅叙友情。

  “那时看不出他的文学天分。”石大周回忆余光中当年的情景说,当时他就爱抱一本世界地图,同学们问他任何一个国家的首都、气候、特产和大城市,余都能对答如流。让人感叹他惊人的记忆力。

  数年前,余光中曾在一本杂志上发表文章,回忆悦来场的学校生活,很多被人遗忘的细节他都记得。“这再一次证明了他有惊人的记忆力。”石大周说。

  两人曾诗文传情

  有一首诗名叫《归来吧,诗人》,大意是这样:你是否还记得抗战时期的悦来场,那所我们共度寒窗的学校?那小小的校园里呵,有巨大的银杏树,我们曾一起拾落叶捡落果。还有那黄桷兰,夏天发出阵阵清香。一别数十载,重庆已不是旧时模样。高楼林立路通达,一桥连通江南北。诗人,归来吧,来看看你儿时的故乡,待到统一时,我到机场来迎你。

  这首诗的作者就是石大周。而这首诗,是专为余光中而作,呼唤余光中回重庆看看。这首诗曾发表在《重庆晚报》上,同时也放入了寄给余光中的信中。

  2002年,石大周夫妇到欧洲旅游,恰好导游是台湾人。在莱茵河上喝啤酒的时候,石大周问导游:“你认识余光中吗?”导游说:“谁不认识他呀,著名诗人呢1“那带封信给他好吗?”

  当晚,石大周给余光中写了一封信,表达思念之情。同时寄去的还有那首《归来吧,诗人》。3个月后,余光中回信了,称石为“学长”。余在信中说,记忆中的学校生活,与石的描述一模一样。他很想回渝看母校,希望石帮着牵线。

  在石的联系下,由市文联出面邀请余。由于种种原因,两次回渝计划都未能成行。后来,在春节贺卡上,石大周仍然热情邀请余光中回来看看重庆的变化。

  (记者陈雪莲)

  网络编辑:李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