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1日04:40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为奴隶的母亲》是左联青年作家柔石优秀的短篇小说。文章描写了浙东地区野蛮的“典妻”陋俗,对农村劳动妇女受到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蹂躏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黄梅戏《为奴隶的母亲》是濮本信先生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剧本对原著进行了一些较大的改动,突出了戏剧的矛盾冲突性,从而使这出戏更具悲剧感染力。

  我有幸在戏中扮演“女人”(即春宝娘),这对于我来说无疑是一次挑战。扮演这一角色的难度超过了我以往所扮演的任何一个角色。我在多次阅读原著的基础上,对剧本反复地进行揣摩,总结出想演好剧中“女人”这一角色,必须准确地把握装女人”性格中的两个基准点,即“软弱”和“母爱”。如果仅从表现软弱和母爱这两点来说,尚且不为难事,但是想把“女人”软弱和母爱性格中所蕴含的深层次的美学内涵展示出来,就决非易事。

  “女人”性格中的软弱所蕴含的深层次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软弱的性格特征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层次上揭示了“典妻”习俗的根源。剧中的“男人”、“老秀才”以及秀才妻等角色,我们很难用泼皮无赖、恶人淫棍、阴险毒辣等形象特征来加以界定,在这场交易中,在他们看来是“公平、公正的”,有买卖的双方,有中介人,有典契,所以自然就得到了社会(起码是剧中所描写的浙东地区)的承认。这个在文明社会看来荒诞、离奇、野蛮、残忍的典妻现象,就充分表理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再者,软弱的性格特征充分暴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伦理观念的毒害性和残忍性。在剧中,“女人”被丈夫当作商品典卖给有钱的老秀才作为生育的工具。“男人”的行为是为了家庭生活能够维持下去;而秀才的行为也是为了家族的延续。但无论是当作商品被典卖,还是当作工具被使用,这种陋习之所以被“女人”接受,正是由于被冠上“夫权”和“传宗接代”这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伦理观念名目而使其合理化的。其次,软弱的性格特征鲜明地揭示了几千年来的封建统治使广大的劳动妇女沦为奴隶的这一现象。鲁迅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无非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交替循环,而妇女则又处在奴隶的地位上。剧中的“女人”勤劳善良,具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但她更是一个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是奴隶的奴隶,这就注定了她的麻木愚昧、逆来顺受,也正因为如此,使这一人物形象具有典型意义。

  女人性格中的又一鲜明特征是强烈的母爱。剧中,围绕着母爱,设计了较多的典型化情节,尤其是用一座“柔石桥”将“女人”与她的两个孩子,“春宝”和“秋宝”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戏剧性。两次骨肉分离时的大段唱词使人柔肠寸断。但我认为,透过“女人”的母爱,我们还可以挖掘这出戏的更深层次的美学意义。一是“母爱”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美。世上没有比母爱更伟大的情感,这也是人性美中最光彩夺目的一面,在原著和剧本中对母爱都有着力的渲染。演员如何在舞台上表现这一强烈的母爱,大到一个场次、一个情节,小到一句唱词、一个动作,都需精心设计、细致揣摩。着力表现母爱无疑是展现“女人”品质的主要方面,是增强戏曲感染力的主要途径。其二,“母爱”被剥夺所营造的悲剧震撼力。母亲对子女爱的权利被剥夺是戏里最震撼人心的因素之一。是什么原因剥夺了母爱这种神圣而伟大的权力,难道是由于“女人”性格的软弱吗?不,其根源完全在于封建的社会制度,使“女人”沦为了“奴隶的母亲”。

  《为奴隶的母亲》从肉体和精神两个方面揭示了“女人”的悲惨命运,“女人”的软弱和母爱构成了一对戏剧矛盾,这对矛盾激烈冲突造成了强烈的戏剧效果。如何在舞台上表现“女人”的极度软弱和强烈的母爱,是我扮演“女人”这一角色时需精心体会和把握的要点,自然也是这出戏成败之关键。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