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台湾三大社会现象扫描(台海瞭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1日04:50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近期以来,台湾岛内出现几个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一是台湾政坛的“马屁现象”,二是马英九现象,三是台客现象。这些现象的背后,既有民众对台湾政治、社会的反思,也有对大陆与两岸问题的重新审视,折射出台湾社会的一些重要价值取向的变化与社会发展趋势,预示着岛内新的社会思潮开始涌动。

  ●马屁现象

  近来,岛内官场盛行“马屁之风”。绿色政客与政治暴发户,为了绑住陈水扁,投靠陈水扁,捞到升官发财的机会,放弃施政专业与政治伦理,不惜民脂民膏,投其所好。在台湾高等律师语文考试中,“考试院”竟然以陈水扁抨击“在野党”的谈话内容作为阅读测验题,作文题目则是“律师性格与国家领导”,赤裸裸的奉承律师出身的陈水扁,让社会一片哗然。接着,有关部门为了陈水扁到公路隧道视察一事,花巨资临时建桥,过后拆桥,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不满。这种不顾社会公益与社会资源的浪费,大讲排场的做法,是对台湾民主政治的最大讽刺。

  台湾官嘲马屁文化”只是民进党腐败与堕落的一种表现。民进党上台后,官商勾结、贪污腐败事件层出不断。这是台湾民主政治发展的悲哀。陈水扁任人唯亲,特权扩张,是“马屁文化”盛行的重要原因。陈水扁老师李鸿禧的儿子迅速提拔为政务官,第一夫人吴淑珍的侄子吴泰德进入台盐公司两年就升为部门经理。陈水扁任人唯亲事件接连上演,自然为那些投机政客提供了大搞“马屁工程”、“马屁考题”、“马屁表演”的机会。民进党执政后的官商勾结弊案不断,近期相继爆发“高铁工程弊案”、“高雄捷运弊案”、“秃鹰弊案”、“中华电信释股弊案”等等。其中,由“泰劳冲突事件”引发的“高雄捷运工程弊案”,涉及复杂的官商勾结与利益输出等惊人内幕。

  种种迹象显示,陈水扁还在重复李登辉丢掉国民党政权的老路,为了选举大搞“政治交易”。如今,陈水扁为了拉拢各方势力,扩大地方政治版图,不惜再次搞这一套招数,公然提出“如果付学鹏能把民进党候选人邱炳坤送进县政府,会负责把付学鹏引荐中央担任重要工作”的政治交易口号。如此赤裸裸的政治贿赂,竟然出自口口声声“民主”的陈水扁之口。也许如此利益交换可赢得一时的选举,但却输了正义,输了民心,引来的是广大人民的强烈质疑与批判,最终也将葬送民进党自己。

  ●马英九现象

  与执政党的腐败、堕落相反,马英九则代表着一股清流,成为民众对台湾未来清廉政治的期待与向往,也预示着台湾社会与政坛可能酝酿新的变化。

  马英九是民进党全力有目的有计划打击的对象与目标。然而,这一切都阻止不了马英九的人气与民众的期待。这不是因为马英九的长相好,受到妇女群体的青睐,而是有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与背景。

  在今天台湾政风江河日下的社会背景下,社会矛盾似乎在发生新的变化,统独争议正在让位于清廉政治与腐败政治的选择,让位于衰落与发展的选择。5年前,民进党当政,民众希望能改变国民党的黑金政治,带领台湾获得新生与发展。然而,民进党执政后,除了善于政治斗争与搞“民粹”外,没有任何改革能力,5年来执政能力没有任何提高与改善,反而问题积累越来越多,不仅经济衰落,贫富差距扩大,而且迅速腐败、堕落,甚至连自己最自豪的所谓民主与人权也被绿色执政所摧毁。于是,台湾民众开始反思,台湾政治终究要向何处去?台湾要选择什么样的执政党,选择怎样的领导人?要解决这些问题,民进党人看来是难以胜任的,于是人们把希望寄托在国民党新领袖马英九身上,马英九成为民众的一种期待。

  由此可见,“马英九现象”的出现,是不能用单纯的政治思维观察的,而必须放到台湾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去观察,去思考,放在台湾社会矛盾的变化中寻找答案,要通过种种现象寻找背后真正的主流民意变化。然而,民众的这种期待,能否变为现实,能否改变台湾政治的腐败,能否挽救台湾经济的衰落,能否导正两岸关系的发展方向,在岛内复杂的社会政治生态下仍存在变数,但台湾社会内部涌动的新思维则是需要关注的。

  ●台客现象

  最近,台湾岛内一个新的社会现象是关于“台客”概念与语意的争论以及由此引发的价值冲突。

  “台客”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是特殊社会背景下外省不良青少年对本省不良青少年的一种蔑视性的称呼。随着社会的变迁,族群的融合,这一概念逐渐被历史遗忘。然而,近年来,在台湾本土文化教育与台湾主体意识高涨下,“台客”又逐渐成为台湾青年人标榜的、具有台湾本土色彩的一种青少年亚文化,并以“台客”自居、自豪。

  然而,前不久,台湾一家媒体以“土味十足”、“很台”等语言,讥讽第三届“台湾小姐”选美决赛中“台湾小姐”的“国语”不够标准,引起新的争议。“台湾小姐”认为“很台”一词带有歧视性,便提出抗议。“台独”社团与人士借机制造族群矛盾,认为“台客”是“亲中”媒体与演艺界侮辱本省人的称呼,“客”表示一种“主奴关系”。陈水扁也亲自加入论战,表示“台湾人民是台湾的主人”,不是所谓的“台客”。于是,敏感的省籍矛盾与台湾认同问题再度成为台湾社会关注的焦点。

  岛内文化界人士特别是自我认同“台客”的文艺界人士继续高举“台客”的大旗,并对政治人物把娱乐新闻炒作成政治意识形态的斗争表示不理解与反对。在此情况下,陈水扁的态度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改口称“台客”已被重新赋予新的意义与内涵,“是骄傲与自信的象征”。

  陈水扁与“台独”社团为何迅速转变立场?“台客”尽管在历史的长河中带有对台湾本省人的某种歧视与不敬,但今天台湾青年人认同“台客”,则符合陈水扁、“台独”势力主张的台湾本土化、台湾主体意识等主张,符合其政治战略。尽管认同“台客”的青年人并不一定认同台湾主体意识或认同“台独主张”,但在客观上两者具有相同的台湾文化主体性与本土化认同的效果。

  然而,“台客文化”与“台客现象”未来如何发展?如何解读?是一时的社会文化现象,还是一个长期的自我认同趋势?“台客认同”与“中国认同”是融合还是割裂?以及对两岸关系会产生何种文化或政治效果?“台客现象”的出现与发展值得关注。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10月21日第三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