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时璋:仍在工作的102岁老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1日06:17 光明网-光明日报 | ||
每逢周三的上午,我总要在10点钟准时来到中关村贝时璋先生的家。贝先生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我是先生与院、所间的联系人。贝先生还是我们细胞重建研究组组长,我是先生的助手。贝先生今年102岁,依然精神矍铄、思 维敏捷,工作还是他每天最快乐的事情。每到讨论工作的这一天,先生总是提前到客厅就坐。我一到,随着我的问候声,先生也总要起身和我握手,热情而和蔼地说:“王谷岩同志,你好1而每当工作结束之后我离开时,先生又总是起身和我握手,并总要送我到门口,我是先生的学生,又是他的助手,可多年来先生一直是这样称呼我,一直是这样的和蔼、客气。贝先生目前在做的工作有两件。一件是继续对他建立的“细胞重建学说”及其与之相关的重要生命科学课题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索与研究;先生说,他要把进行这项工作的思路和探索研究得到的认识作为“备忘录”,交给研究所和国家。另一件,是回顾和总结他从事科研和教学80年的心得体会与经验,贝先生把这件工作称作“回忆录”,同样也要交给研究所和国家。工作时,依据先生的口述和我们的讨论,由我整理成文,交先生审定。今年6月,我们的一篇研究论文还在“第14届国际生命起源大会”上作了大会讲演。 从1999年96岁开始,贝先生的听觉和视觉变化都很大。与人交谈借助于助听器也听不清楚了,要用笔谈,且字迹要黑白分明,用粗笔写才可以,先生则要借助放大镜去看。熟人和家人用手在先生手心上写字,他利用触觉可以与之交谈。先生讲话时还要戴助听器,目的是听自己的声音,可使谈话比较系统、连贯。 2003年10月10日,是贝先生的百岁寿辰。在百岁生日之前出版他的论文集,是先生最大的心愿。先生一直在说,如果论文集出不来,过百岁生日就没意思。为此,先生用了一年多时间主编完成了《细胞重建》论文集第二集,并由科学出版社于9月正式出版。在论文集的编纂过程中,贝先生与组员们一篇一篇地讨论论文,给予具体指导。之后,组员们根据先生的意见进行修改,而后打出宋体2号加黑大字稿,送先生审阅。每篇论文先生至少审了2—3稿。这样的工作量对于他来说实在是不校不仅如此,先生在审阅时,还会写出具体的修改意见,有一篇论文竟写了5页纸。这对先生就更不容易,因为眼睛看不清,要格外留意才不至于使字的笔画重叠在一起。在协助先生编纂论文集的过程中,让我再次感受到了他治学的严谨和惊人的毅力。 贝时璋著名生物学家,我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 1903年10月10日生于浙江镇海。1921年赴德国留学,1928年3月获土滨根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浙江大学生物系主任和理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创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并任所长、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并任主任。从在德国留学时起,一直从事实验生物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内容包括细胞常数、细胞再生、细胞分裂与重建等,都取得显著成就。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细胞重建的研究工作,首次发现细胞的繁殖增生除了细胞分裂之外还广泛存在另外一条途径——细胞重建,创立“细胞重建学说”。 鉴于他长期工作在科研第一线并取得卓越成就,德国土滨根大学又于1978年、1988年和2003年三次授予博士学位;中国国家天文台命名第36015号小行星为“贝时璋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