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向社会主义新农村迈进--从“六优一化”看白云区城乡统筹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1日07:37 贵州日报

  金秋时节,走进贵阳市白云区,在农民新村、建设工地、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课堂,处处让人感受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近年来,白云区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设施优良、产业优化、环境优美、生活优裕、素质优异、班子优秀、城乡一体化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六优一化”为载体,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初步探索出一条以城带乡、以工哺农、城乡互动、统筹发展的新路子。

  依托城市促农民增收

  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让农民从土地上获得最大的财富,白云区紧紧抓装基地”、“产业”、“企业”三要素,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依托城市、服务城市、与城市相交融的都市农业。

  高坡村大棚里的玫瑰花长势喜人,正在劳作的农民老罗脸上写满了笑容。他告诉记者:“市、区每个大棚给4500元补贴,还有农技人员上门指导,有龙头公司包销,足不出户,就能卖个好价钱,收益是种粮食的10倍以上。”

  种植花卉让农民尝到了甜头,短短3年间,全区花卉已推广种植1万余亩,每亩增收6000元。仅此一项全区农民每年增收190万元左右。目前,白云区已初步形成6个产业带、10个商品基地、4大农业生态园区,培植了万亩花卉苗木、万亩特色蔬菜、万亩经济果品、万头二元猪等4个“万”字头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有6个农产品获省级“名牌农产品”奖,有效地推动了农民增收。

  白云区农村发展的一个核心动力来自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带动。2002年,区里开始实施工业结构调整战略,围绕建设贵阳新型工业化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两大目标,加快推进从完全依靠原材料的粗加工基地向现代化工业园区转变。一大批沿海发达地区企业落户白云,仅新材料工业园区,就有14家高新企业入驻,IT产品制造、新材料制造业、铝及铝加工业、食品医药加工业四大产业已初具规模。

  工业化快速推进,产业集聚效应不断显现,农村人口也不断向园区及其周围的小城镇转移,进一步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全区5个小城镇建成区总面积已超过了280公顷,小城镇常住人口已超过6万,农村城市化水平上升到13.4%,5个乡镇全面完成了“五个一”工程(一个文化广尝一个主题公园、一条步行商业街、一个精神文明活动中心、一个集贸市场)建设。

  随着小城镇功能的日趋完善,“云康新村”、“松山新村”、“龙井新村”等十多个农民新村应运而生。艳山红镇在尖山农民新村建设中,将搬迁与农民的增收致富结合起来,将新村建设与转变农民就业方式、推进城市化进程结合起来,采取招商引资方式,规划启动了农民新村“南湖新苑”建设。据介绍。“南湖新苑”建成后,年产值将达到2.5亿元,年创税1500万元,可安置2000多农民就业。

  享受城市文明

  走进牛场乡大林村,满目秀色。村支书赵明江介绍,全村退耕还林面积近200亩,村民们还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种植金叶女贞等经济树种和花草达1000多亩,全村森林覆盖率达48%以上,村民门前屋后绿化美化率达100%,真正实现了“村在林中、林在寨中、户在绿中”。村里还发动具备条件的8户家庭装修客房,打出“农家乐生态游”品牌,统一招揽城里人。“十一”长假期间,接待了10多个省内外旅行团。

  白云新农村有今天的发展,得益于区委、区政府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建立起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农民从中获得的“礼包”越来越大,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去年,白云区在费改税完成的基础上,又免征农业税及其附加,全区农户减轻负担100多万元,使农民人均减负60多元。今年又全面免收农村子女义务教育阶段杂费,实现了“零负担、零交费”,人均减负80多元。同时,对农民进入各类市场销售自产农产品所得收入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全区区乡、乡乡、乡村公路全面硬化,基本形成了以高等级公路为主骨架,区、乡、村公路为支点的公路网络,实现“半小时白云”目标。

  从2003年开始实施“五改三建”(即改水、改路、改厕、改厨、改圈,建道路、建沼气、建新居)工程,目前,农村改水受益人口达97.88%;改厕受益户6423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3%,农村沼气池总量超过1万个。实现了村村通电、广播、自来水、公路、客车、程控电话、有线电视;低压电网改造,村寨道路水泥硬化,在全市率先消灭了茅草房,每个村建起村民服务中心,村民不出村就可得到方便、快捷的服务。

  走进麦架镇,宽阔的街道两旁是鳞次栉比的工业园区,绿地上设置了各种健身器材。村民张应碧自豪地说:“现在我们农民的日子好过了,走的是柏油路,出门有中巴车,看的是有线电视,用的是自来水,享受的是和城里人一样的现代生活。”

  据了解,从2004年至2006年,该区区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不低于2000万元;每年土地出让金净收入的10%用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农村集镇建设,3年不低于1000万元;从去年起,区级科技三项费的40%用于支持农业发展。

  编织一张“保障网”

  看病难是农民心头的一块大石头。为让农民看病有去处,白云区近年来投入400万元建成医疗体系框架。全区所有行政村卫生室覆盖率100%,5个乡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和村医100%取得执业资格。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区、乡镇(街道)、村三级社区卫生体系,把医疗卫生送到农民家门口。服务站除了一般看病,主要承担预防为主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功能,使常见并传染病等发病率降低,从源头上保障了农民健康。

  2002年底起,白云区开始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大病统筹为主,兼顾常见并多发病的诊治补偿,建立了个人缴纳、集体扶持、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按照个人自愿的原则,每人一年缴纳12至24元不等的费用,就可报销门诊费100至200元,住院费1500元至2500元;区、乡财政每年还安排了20万元大病风险基金和乡村医生培训经费。此举大受农民欢迎,纷纷参保,去年参保率达96.4%。

  从2000年开始,白云区推行农村低保。去年,人均收入低于1200元的农村家庭全部进入低保。5个乡镇都修建了敬老院,使“五保”老人和65岁以上的村民老有所归、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老有所乐。同时,各村都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对60周岁以上的男性和55周岁以上的女性按月发给20至60元不等的补助。对60周岁以上的独生子女户及双女户每人每年发给600元以上计划生育奖励扶助金。

  新农民新风尚

  白云在变,路更宽了,房舍更漂亮了,景更美了。区委、区政府意识到,外在的变化要与农民素质的提高保持同步。

  培养和打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一直是区委、区政府考虑的大事之一。两年前,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在白云区全面展开。去年培训农民工2996人次,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达1658人,农民劳务收入近5000万元,通过以市场需求和农民需求为导向的培训工程,促进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近几年,白云区相继开展了卫生乡镇、文明户、文化特色家庭,“告别传统方式,走向富裕”、“革除生活陋习,走向文明”等系列创建活动,帮助农民尽快实现向市民角色的转换。同时,锣鼓队、腰鼓队、秧歌队等群众文体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送文化下乡”、“民族运动会”、“苗族六月六歌会”、“布依民间歌会”等民族文化交流活动,深受农民欢迎。一些村自发起来组织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和妇女禁赌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在组织群众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在,白云区酗酒赌博的少了,忙正事的多了;婆媳不和、邻里纠纷少了,尊老爱幼、和睦乡邻多了……“讲法律、用法律”正成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封建迷信、打架斗殴、聚众赌博等歪风得到有效遏制,农村社会秩序稳定。很多群众感觉村里的生活“有了本质的变化”。目前,白云区已创建各级文明村寨24个,占行政村的43%,许多村建起了文化走廊、文体休闲广尝篮球场和图书室。从各村自发制定的“文明公约”,到星级文明户评比上榜上墙,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新意迭出,新风扑面。

  作者:向永东 张齐 孙晓蓉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