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固守精神家园--读《贵州读本》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1日08:56 贵州日报

  一

  这是一本趣味盎然的书,这是一本热情洋溢的书,这是一本发人深省的书,这本书就是由钱理群、戴明贤、封孝伦主编的《贵州读本》。

  这本书,从封面到封底,在七个显著位置反复出现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

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诗句像一把重锤,敲击着我们的灵魂,但愿这诗句能唤回那一份我们久违了的情感。

  钱理群在本书前言中说得好:“当人们,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对生养、培育自己的这块土地一无所知,对其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厮守在其上的人民,在认识、情感,以至心理上产生疏离感、陌生感时,就在实际上失落了不只是物质的,更是精神上的‘家园’”。

  我们的精神上的家园的状况如何呢?高中毕业生很多人错别字连篇,写不出文从字顺的文章,学校、家长和社会对外语水平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母语,认识工具已严重缺失,更何谈对祖国、对家乡的文化、历史的深刻认识。早在二十年前,著名史学家邓广铭先生就痛切地指出:“目前的情况是,有些40岁以下的人,不但读不懂古文,甚至连繁体字也所识有限。”令邓先生惊诧的是,文言文和繁体字居然也登上了“绝学”排行榜!

  爱国思想,民族意识,不是在抽象概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是在对祖国、对民族的深切了解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我们对自己的祖国、自己的民族了解多少呢?

  爱自己的祖国,爱自己的民族,其起点是爱自己的家乡。但有些生长在贵州的年轻人,确因不了解贵州文化,而轻视贵州文化。贵州的文化人,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华文化组成部分的贵州文化的传承者,责无旁贷地要在找回精神家园、固守精神家园的事业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

  《贵州读本》一书,全面地、历史地向读者介绍了贵州,本书的选编者和文章作者,有贵州人,有外省人,无论作者和选编者他们对这一方水土,对这里的人民,都倾注了深沉的热爱,表现了高度的自豪,对贵州美好的明天,都有坚定的信心,而这信心,就来自对贵州人民在不甘于“边缘化”、锐意进娶前赴后继的奋斗过程中创造的贵州文化的景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组文章之后,都有一篇或短或长的“编者絮语”,这些“编者絮语”,高屋建瓴,以其独具的慧心法眼,对选文作了充满前瞻性的分析,既抉出了选文的精髓,也体现选编者对贵州青年的殷切期望,和对贵州前途的高度信心。这些“编者絮语”,不像时下流行的“导读”那样居高临下,而是以平等的姿态与读者共同切磋。这种姿态使读者与编者有了亲近感,因而编者以商量的语气提出的真知灼见,就更容易为读者接受。这些“编者絮语”,胜义迭出,有兴趣的读者,如把这些意见分门别类,加以编排,对编者的苦心和卓识,当有更深切的了解。这里略举一二。如《自然物崇拜背后的祈求》这组文章之后,“编者絮语”说:“我们曾把这一切斥之为迷信与愚昧。……在做够了‘向自然开战’这类真正的愚昧之举,并受到惩罚以后,今天又要回到历史的原点上来;然不是简单地回归自然崇拜,但保存某种敬畏之心却是必要的;或许我们更应该视大自然为友,建立一种平等与和谐的关系。————读者不妨从这一角度来重读贵州民间故事,一定会别有兴味。“再如在《黔语乡音》这组文章之后,编者说:“你自己是不是也来编一本本地方言的小词典?在交通越来越便利、不同区域的人交往越来越频繁,社会发展越来越迅速的今天,记录和保存本地方言有特色的东西,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语言是历史的积淀,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心理、民俗的内容,但词汇是变化最快的东西,不及时记录,很容易丧失,这是关怀人文科学的人认为非常重要的事。由此,也可见编者的学术眼光。

  三

  《贵州读本》有大量篇幅涉及人才问题。陈福桐老先生的《六千举人七百进士》足为黔人吐气。大画家刘海粟《花溪语丝·序》说“贵州山水在孕育着交响乐的情绪,当文化积累到高峰时期,一定要出震古铄今的大天才,来吟唱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大悲欢!”这里,陈老先生肯定了前人,刘先生期待着来者,一样的充满激情,一样的充满对贵州无限的热爱。

  有壮实的种子,有人才成长的土壤,有教育界的仁人志士,该是没有问题了,但是不然。在《说黔人》一组文章之后,编者说:“于是,人们要进一步追问:贵州人才发展的环境与机制是不是出了问题?————当年,孔尚任就是这么提出问题的。孔尚任说:不是完全没人才,是有人才但是当权者不知道,或者知道不予选取,或者选取了,人家不愿从命,总之等于没有(此为意译。原文为:非全无也,有之而人不知,知之而不能采,采之而不能得,等于无耳!)。”这话说得真是沉重极了,却是切中要害,一语中的。或许这样的人才生态环境改变之日,才是贵州兴起真正有望之时,人才的开发毕竟是第一位的。“这话说得也够沉重的,毕竟贵州的事要靠贵州人来做,不但是我们这一代贵州人,还有世世代代的贵州人。然而营造一个生机勃勃的人才生态环境这件事,毕竟不该等我们的后代去做吧。”

  四

  本书的选文和“编者絮语”,都使我们对“贵州”有了更深切的认知,也激发了我们对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的感情,让我们对贵州的发展前途有了更坚强的信心。同时,选文和“编者絮语”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尖锐的、复杂的、而若不解决又会严重阻碍我们前进的问题。最后一篇“编者絮语”说:“但愿我们已经达到的认识,只是一个新探索的开始……本书的读者————下面该轮到你们发言了。”我们要用行动续写贵州的历史,光大前人的辉煌,朋友,在行动之前,请思考一下本书提出的问题。希望这本书的出版,真能像编者希望的那样,成为“新探索的开始”。

  作者:武燕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