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雅鲁藏布探索活动" 科考突击队进入大峡谷腹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1日09:22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讯 科考队兵分两路后,突击队直击雅鲁藏布大峡谷,而科考二队只好带着遗憾往波密进发,观察那里的原始冰川。

  以壮、深、润、幽、长、险、低、奇、秀闻名于世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被称作是“地球上最后的秘境”,领略大峡谷核心的神奇和壮美则是很多科考队员的梦想。但是通过前几天的探索,我们只到达了大峡谷的部分区域,大家也意识到穿越大峡谷绝非是轻而易举的,

至于到峡谷最深最险的地方,只能靠科考突击队来帮我们实现。

  和突击队分开后,我们通过仅有的一台海事卫星电话来了解他们的行踪。由于通讯条件的限制,信号时续时断,两天后我才比较完整地了解到了突击队员进军峡谷的情况。

  旱蚂蟥疯狂袭击突击队员

  10月4日,6名突击队员离开排龙后,徒步20公里安全到达了玉梅。在这段行程中,疯狂的旱蚂蟥给突击队员制造了许多麻烦。为了防止蚂蟥的袭击,队员们用强力带封住了裤管、袖口等,但到达目的地后,蚂蟥还是叮咬得他们全身是伤。

  据突击队里唯一的女队员利莉讲,玉梅一带的蚂蟥无处不在,几乎达到了疯狂的地步。蚂蟥吸附在野草、树叶等上面,摇摆着他们富有弹性的身体,只要有人或动物通过,蚂蟥就会黏在他们身上,寻找机会吸取鲜血。6名突击队员每走一段路都要检查裸露的皮肤上是否钻有蚂蟥,而吸附在衣服外面的蚂蟥刚刚摘掉一部分就会有成群的蚂蟥爬上去。

  令人恐怖的是,当突击队员在中途休息时,Discovery摄制组导演刘畅登山杖上的蚂蟥竟有上百条之多,在抖之不急的情况下,他不得不把登山杖放到草丛、石头上刮蹭,才将成群的蚂蟥消除。晚上休息时,队员赵华裤管里的蚂蟥多达四十条;关志华教授左腿上被蚂蟥叮咬后鲜血都渗出了裤子;最害怕蚂蟥的女队员利莉尽管把自己裹得“密不透风”,全身涂上了防蚂蟥的药,但脖子和下颚多处被蚂蟥叮咬。关志华教授说,虽然这是他第七次进入雅鲁藏布大峡谷科考,但遭遇这么多的蚂蟥还是头一次,他说出现这种情况很可能与持续的强降雨天气有关。

  为了防止蚂蟥的群袭, 6名突击队员在两天的夜宿中都不敢跨出帐篷半步。

  突击队巧过滑坡区

  10月6日,突击队6名队员历经艰辛抵达大峡谷腹地———扎曲。在海事卫星电话中,利莉告诉科考二分队的队员:所有队员担心的滑坡区和飞石区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太多的困难。

  她说因为突击队人数少,队员精悍灵敏,在通过滑坡区等危险地段时,队员们以行动快速的优势得以顺利通过。每到塌方、泥石流、滑坡区,突击队先由一名行动灵活的队员打头阵,探好路后打手势指挥后面的队员逐一通过,而且在危险区他们尽量不说话,防止声音产生的共振引起更为强烈的滑坡、飞石等。

  但是在突击队进入大峡谷的两天行程中,在通过大小十余处滑坡区时,还是出现了不少惊魂场面,最惊险的一次是利莉在通过一段百米长的滑坡区时,因为体力原因行动稍微迟缓了点,就有一块电脑屏幕大小的石头从她面前呼啸坠下……

  突击队的经历证明,科考队兵分两路的做法是非常正确的。这样既保证了科考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也使所有队员的安全得到了保障。

  突击队不顾劳顿展开科考工作

  通过海事卫星电话,我们了解到,由于通往大峡谷的3号吊桥附近出现了大面积的塌方,突击队此次行程比原计划多走了近十公里艰难的山路。到达扎曲后,6名队员几近虚脱,然而为了能早日完成科考工作,与科考二队会师,科考突击队抵达扎曲稍做休整后,马不停蹄进入雅鲁藏布大峡谷深处进行考察。队员们不但对峡谷深处的水文、植被等做了详细记录,还采集了大量珍稀植物及岩石标本。

  最让突击队员高兴的是,在他们进入大峡谷腹地的第二天,持续了几天的大雨突然停了,一时间云散雾收,天气转晴,队员们幸运地拍摄到了雅鲁藏布江马蹄形大拐弯的壮观景象,而且海拔7234米的加拉白垒雪峰也露出了她美丽的容颜。女队员利莉在海事卫星电话中兴奋地说,能有这么大的收获,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突击队员还把签有科考队员名字的纪念碑立在了大峡谷中。

  随同65岁的科学家关志华一起进入大峡谷腹地的队员陈理江告诉记者,在进入峡谷的日子里,关老不顾自己的伤痛和劳顿,冒着生命危险对峡谷的地质、滑坡等情况进行了考察,还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并翻山越岭到当地仅有的几户门巴人家做了详细的采访。

  “关老的精神感动和鼓励着我们,在关老的带领下我们提前完成了科考和拍摄计划,如果不出意外,我们将于10月8日返回排龙,我们期待着早日与大家会合。”陈理江在海事卫星电话中给科考二队的队员带来了好消息。 (作者 雷发恩)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