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新闻周刊》文章:也谈大学收费如何计算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1日14:14 中国新闻网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只有在市场机制中确立的成本核算与价格才具有“合理性”。所以,既然高等教育要实行“实际培养成本”分担制,那么首先要有合理的“成本核算”,而目前这种垄断条件下的“成本核算”显然不合理

  据报道,教育部官员近来开始公开谈论大学的收费问题。这位官员认为,如果与中国每个家庭的现有收入相比,大学学费确实不低,但与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整个投入相比,还只能算是一个小头儿。

  因此,大学收费的核心问题其实是,现在的大学收费究竟是依据什么标准计算出来的。

  教育部官员坦承,高等教育的成本核算目前还是一个大难题。对教育成本通行的计算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实付制,即当年搞项目所花的钱都要算在教育培养成本里面;还有一种是权责制,则是要把所有用于支持高校发展,所有与学校有关的长期费用统统要计算在里面。如建教学楼、科研楼或学生宿舍的投资、校园征地的费用、水电网的铺设、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的投入等等;还有,有些高校离退休教职员工的人数目前已超过了在职人数,学校的包袱背得很重,这些负担能够扔给谁?

  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对学费有两种核收方法,一种是按实际成本;一种是按日常的运行成本。教育部门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和成本计算的复杂性,选取了后一种办法。即对高校生年均日常运行经费进行过充分调研,高的超过1.4万元,低的在1万元左右,综合一下,按25%提取,每个学生每学年的学费定在3500元。

  这样核算当然有其道理,在目前情况下可能也只能如此,但从根本上说仍是“计划经济”下的核算方式,这种成本核算不仅困难,而且不尽合理。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基本由国家垄断,虽然陆续兴办了一些“民办大学”,但实际上在一千多所民办大学中,只有极少数经过国家批准可以自己发放学历文凭,而它们所发放的文凭多数也只是国家文凭考试证书,没有学位文凭的发放权。其余的绝大多数的民办大学,甚至不能制发毕业证书,只能发给结业证书。所以,目前的“民办大学”远不能说是真正意义的“大学”。

  由于高等教育领域实际并未开放,仍由国家垄断,效率低下,冗员充斥,因而不合理地增大了学生的“实际培养成本”。

  据统计,1998年我国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340.87万人,教职工102.96万人,其中专任教师40.72万人(1999年8月24日《人民日报》)。可以看出,我国高校每个教师平均约负担8名学生。然而,国外大学通常的教师、学生比是1∶16~1∶20,也就是说,我国高校教师人均负担学生人数不到国外教师的一半。

  这还是专任教师与学生的比例,若把全体教职工都算上,这一比例则更低。从上引统计数字可以看出,在高校人员构成中,党务、行政、后勤人员就占了60%,而专任教师只占40%!而这些都要打入“实际培养成本”,成本如何不高?

  平心而论,多年来有关方面在淘冗减员方面确实下了不少功夫,已经采取了不少措施,但成效有限,并无实质改观,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行业垄断,没有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没有真正意义的民办大学与之竞争。

  在垄断条件下,成本说到底是由垄断者“说了算”,由于“仅此一家,别无分店”,消费者别无选择,只能接受、分担这种成本。在这种情况下,校方的“理性选择”必然是想方设法增加人员,尽量减轻教职员工的负担,同时尽量增加教职员工的收入。

  只有在市场竞争中,才会有真正意义的“成本核算”,才可能做到减员增效。只有在市场机制中确立的成本核算与价格才具有“合理性”。所以,既然高等教育要实行“实际培养成本”分担制,那么首先要有合理的“成本核算”而目前这种垄断条件下的“成本核算”显然不合理。

  高等教育既然要收费,就应尽快开放“高教市场”,承认各类民办大学的学历证书具有与公立高校同级同类学历证书同等效力,并具有学位文凭的发放权,使之与公立高校平等竞争,在竞争中确定成本。不能像中石油、中石化那样,在国际油价高涨时提出油价要与国际“接轨”,但经营又要有中国特色的“垄断”,实际不向民间资本开放。

  总之,先有合理的“实际培养成本”确定,才能再谈各方如何分担成本,这样才是合乎情理的。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雷颐)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