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活在书里的巴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2日11:17 南方日报

  编者按

  巴金老人走过了一个世纪。在这变幻的101年中,他有过成功的欢欣,有过屈辱的磨难,有过痛苦的忏悔,有过平静的安宁。巴金的人生,映照着一代“五四”知识分子坎坷而不平凡的命运。对巴金的纪念,也是对上个世纪许多像他一样的知识分子的怀念,是对我们的民族经历的百年风雨的记忆与思索。“他虽然走了,但他的《随想录》是永远存在的。”冰

心女儿吴青这样说。让我们记住一个活在书里的巴金吧!

  贾平凹特为本报撰文:悼巴金

  鲁、郭、茅、巴、老、曹,我只见过巴金。现在巴金去世了,文学的一个时代结束了。

  巴金说过:为什么需要文学?需要它来扫除我们心灵中的垃圾,需要它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勇气,带来力量。这是巴金的文学观,他的作品无论三四十年代的《家》、《春》、《秋》,还是七八十年代的《随想录》,一直在震撼着文坛,成为中国文学的一面旗帜。几代文学人都受到他的影响,我也是熟读他的作品走上文坛的。

  古人有“游名山,读奇书,见伟人,以养浩气”之说,1995年,我去了杭州,偶然得知巴金在西湖边疗养,便想去看望他。但那时他说话已含糊,行动不便,一般不见人的。当我被允许后,我推着坐在轮椅上的巴金在园子里转了一圈,那天阳光非常好,满园子的绿树红花,我想,巴金属龙,我也属龙,他整整大我四轮,是爷爷的一辈,这个衰弱的老人,翻江倒海一生,他是我的导师,我推动的是文学之轮。

  以后的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关注着巴金的身体,各种消息不断从上海传来,我也曾被邀请去庆祝他百岁生日的集合,送上了“耸瞻震旦”的条幅。我之所以每写完一部长篇就交给《收获》发表,也都是因为巴金是《收获》的主编,虽然他已只是名誉主编,但他的文学精神依然是《收获》的灵魂。

  巴金的人格非常高贵,他一生激情,坦率,真诚,善良,是他敢在80年代初就对文革历史回顾与反思,是他敢出面保护年轻的作家,是他建议和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学馆建成,是他仍在建议建立“文革”博物馆。他是道德文章的典范,是当代文学的良心。巴金现在大行而去,愿他的灵魂安息,他的精神会得以长传。

  《百年巴金》

  作者:陈琼芝

  鹭江出版社 出版

  对于巴金这样一位生活了一百年、写作达九百万字的作家来说,要以十五六万字的篇幅来写他的传记,著者的困难不是材料太少而是材料太多,书中可以看出剪裁取舍的匠心。所以篇幅虽小,重要的材料却没有什么遗漏,读者从书中可以看到一个完整的、丰满的巴金的形象。

  《巴金往事》

  作者:吴泰昌

  文汇出版社 出版

  作者吴泰昌由于工作关系,从上世纪70年代末起,就和巴老有些接触,那个年代是巴老文学生涯中十分重要的时期,他以严肃的历史责任感和顽强的毅力,历时8年,说心里话,说真话,完成了巨著《随想录》。

  本书所记录的内容,主要依据作者当年的记载,以及保存在他头脑里的鲜活的记忆。他把此书献给读者,表达了一个谛听过巴老教诲的文学界晚辈对巴老的一片崇敬和感激之情。

  《手足情深:巴金的两个哥哥》

  作者:汪致正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

  巴金说过,大哥是他爱得最深的人,三哥是最关心他的人。巴金还说,他们三兄弟的共同之处,都是愿意多为别人着想,多付出一点。“两个哥哥对我的帮助很大,我要帮助他们,结果没有机会了。我可能不会被人忘记,我希望他们两人能被人记住”。巴金希望他们两人能被人记住的愿望不仅仅是因为兄弟之情,更因为两个哥哥对人的真情。

  《巴金的两个哥哥》收录了巴金讲述他两位哥哥的多篇文章和哥哥给巴金的信件。还有亲朋好友撰写的回忆文章。在他们充满真情的文字中,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巴金三兄弟的手足之情,更是那抹不去的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感。

  《我的四爸巴金》

  作者:李致

  三联书店 出版

  作者李致,为巴金大哥——《家》中大哥觉新的生活人物原型——的儿子,从少年时与巴金(以川语喊作四爸)同睡一张大床始,至今已与巴金有60多年的过往交接,贯穿了巴金的青年、中年和晚年。

  全书30余篇,写作时间跨度20余年。因为亲情,因为近距离甚至是零距离的交接,因为巴金的坦诚无饰,呈现于李致眼中、心里、笔下的巴金,具有少为人知的感性、具象、血肉丰富、人情味十足的一面,因而为人们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和生动的细节,这正是一般人物传记或教科书、研究专著所不具备的。

  《俩老头儿——巴金与萧乾》

  作者:文洁若

  中国工人出版社 出版

  巴金不仅仅是文学家,巴金首先是伟大的道德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他在20世纪的中国,犹如卢梭在18世纪的法国。列夫·托尔斯泰在19世纪的俄国。萧乾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成熟的标志。

  假若巴金不认识萧乾,巴金还是巴金,但假若萧乾不认识巴金,就不一样了。萧乾曾说:“我一生最大的幸运之一,是在30年代初在北平结识了巴金,70年来一直保持友谊。如果不是这样,我一生会走更多的弯路。沈从文教我怎样写文章,巴金教我如何做人。”

  本书为萧乾夫人文洁若对“俩老头儿”交往的深情回忆。

  摘录

  1938年广州沦陷前,巴金把衣箱存放在萨空了处,萨空了离港之际,转寄萧乾处。1939年6月巴金赴港,住了不到一个月。萧乾告诉巴金,自己有了新欢,打算跟“小叶子”离婚。巴金怎么劝,萧乾也不改初衷。有一次,他们在九龙码头晤谈,萧乾告诉老友,雪妮一会儿就来,他想让巴金见见这个“人见人爱”的四川姑娘。巴金只说了句:“我不见!”扭头就扬长而去。

  《一个小老头,名字叫巴金》

  作者:刘屏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

  这本书的写法比较奇特,一般,描述一个人,特别是作传,大体是“线式”,按部就班,逐年道来,严丝合缝。刘屏没按这个法写,他选巴老百年之中的一些关键时刻,和特殊故事,像蜻蜒点水,一点一点地跳着来,穿了一串项链,也很好看。

  他以中国现代文学馆库房中收藏的巴老的赠品为着眼点。

  众所周知,中国现代文学馆是巴老倡议建立的。他曾在建馆初期,将他自己保存的一批宝贝陆续分批捐给文学馆。刘屏,因为工作关系:他是征集室主任,是第一个,真正仔细摸过这些宝贝的人。

  他把这批文坛资料宝贝的故事一一讲出来,天然成趣,写成书,就有了这部叫作《一个小老头,名字叫巴金》的书。

  闹了半天,巴老捐的文学资料,几乎件件背后都有一段不得了的历史故事。它们和他的身世有关,和他的创作有关,和他的思想有关;扩大来看,都和我们这个民族的百年经历与命运有关。

  看了刘屏的书,读者起码会知道两件事。

  一个,巴老的百年生活是一个多么惊心动魄的百年。他的生活充满了火和泪,充满了起伏跌宕,完全是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典型遭遇的最好写照。

  另一个,巴老捐的那些手稿、书信、藏书、文物是多么重要;没有它们就没有历史的载体,就少了摸得着看得见的证据,就少了历史的脚印,就少了现代文学发展的实际脉络。

  按着这两件事的启示,反思一下,也许,后来人就能进步一大截。

  关于巴金的遗愿

  关于巴金的遗愿

  关于巴金的遗愿——建立文革博物馆,始终未能如愿一事,冰心女儿吴青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表示:她愿意为此奔走呼吁,继续努力。

  因为“我觉得文化大革命实际上把我们中国文化中积淀的恶习全翻上来了,所有的最丑恶的全在那儿,关键它是侮辱了人格,践踏宪法。按说我们的第一部《宪法》1954年就出来了,很多人就是举着《宪法》说:你这样做是违法的,可是没用,尤其是在那个时候,把一批年轻人,头一天还是非常无知的一些年轻人,一下戴了一个红箍,拿着一个皮带,随便就可以进任何一家,打死了人都是光荣的。随便就侮辱人,对一个有尊严的人来说,最恨的、最受不了的就是对人格的侮辱,完全是无理地进行侮辱,可是这就在我们中国发生了,而且阴魂不散。要不彻底反思和纪念,我们怎么才能够放下这个心理包袱前进呢?

  巴金写《随想录》的时候,他进一步反思到自己了,所以我觉得这个人特别伟大,纪念巴金,其实就是呼唤社会的公正、正义,社会的真善美。所以大家是发自于内心的一种感受,虽然他走了,但他的《随想录》是永远存在的。”

  冰心眼里的巴金

  长期以来,冰心对巴金一直有一个看法,觉得他是一位最可爱可敬佩的作家。她说:“我爱他就像爱我自己的亲弟弟们一样。”“他的可佩……就是他为人的‘真诚’。”吴文藻也说过:“巴金真是一个真诚的朋友。”而且他们还认为巴金“对恋爱和婚姻的态度上的严肃和专一”,是“最可佩之处”。当然,对“他是一个爱人类,爱国家,爱人民,一生追求光明的人,不是为写作而写作的作家”的印象更是深刻。

  冰心在信里说:“你真是著作等身,而且一辈子自食其力(指巴金从来不领国家工资,靠稿费为生——笔者注),这是我们这一辈人里、没有一个做到的!从这两件事来说,使我不但爱你这个老弟,而且敬你这位老弟了。”她把他们之间形容为“金坚玉洁的友情”。其实,应是“金坚冰洁”才更贴切。

  为书而活的巴金

  1982年,巴金在《上海文艺出版社三十年》一文中写道:“我在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了14年,写稿、看稿、编辑、校对,甚至补书,不是为了报酬,是因为人活着需要多做工作,需要发散、消耗自己的精力。我一生始终保持着这样一个信念: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与,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所以做补书的工作我也感到乐趣,能够拿几本新出的书送给朋友,献给读者,我认为是莫大的快乐。”

  他还说道:“我过去搞出版工作,编丛书,就依靠两种人:作者和读者。得罪了作家我拿不到稿子;读者不买我编的书,我就无法编下去……因此我常常开玩笑说:‘作家和读者都是我的衣食父母。’我口里这么说的,心里也这么想,工作的时候我一直记住这两种人。”

  时尚时代的巴金

  一项网络调查显示,有70%的人认为,巴金的作品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影响最大,只有15%的人认为,它们到80年代还依然能对社会产生影响。同时,有60%以上的人承认最后一次读巴金作品是在三五年前,其中一半的人最后一次看巴金的书是10年前。

  一位时尚杂志的主编坦言,他现在也看不进去巴金这一代文学家的作品,“他的作品有着强烈的时代印记,随着时代的变化,其影响力也会逐渐减弱,可能有些事情现在的年轻人未必能够理解”。

  复旦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周立民说:“巴金很多的思考是面向未来的,今后的10年、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都会使人有所受益。

  尽管年轻人对巴金这一代作家的感觉越来越淡了,但巴金作品中追求的自由、理想,在现在的社会依然存在,读者完全可以从中获得共鸣。巴金的作品是会有长久的影响力的。

  纪念

  网友长诗:

  下面是新浪网友一首长诗的节选:

  “巴金先生于10月17日19时06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我刚从新浪网上知道的,我一看这条消息头‘嗡’一下子就大了。

  巴金先生的逝世意味着我们失去了最后一位中国文学的精神领袖!从《繁星》、《海上日出》,到《家》、《春》、《秋》……

  让我们怀着极其极其沉痛的心情深切的缅怀巴金先生!

  你是中国最后一个真正的文人,

  你是无论环境如何也未丧失良心的大写的人。

  你走了,如星熄月灭,

  你走了,但在中国人心中点亮了永世的灯。

  这灯很微弱,但坚定执着,

  它也许并不能唤醒所有的国人,

  但定能引导所有未死的善良。

  未来的人们啊,

  请铭记今夜,

  一支巨笔的陨灭……”

  巴金小学:

  1991年,东城根街小学的学生给巴老写了一封信,巴老很快亲笔给孩子们回了信。此后,巴老和该小学的孩子们来往很多。每到六一儿童节,巴老总会给孩子们寄些礼物,有时候是一套书,有时候是一套磁带。

  巴老给孩子们的亲笔信就刻在了学校礼堂的大理石上。现在,巴老心中的字句成为了东城根街小学的校训“读书时用功读书,玩耍时放心玩耍,说话要说真话,做人得做好人。”

  成都东城根街小学正在申请改名为巴金小学。

  巴金路:

  因为巴金的代表作品《寒夜》就是在现在的五一路(当时叫民国路)写成的。有读者建议把重庆五一路,改名为巴金路,以此来纪念这位人民作家。

  新版《随想录》印刷完毕:

  作家出版社已经印制完毕新版《随想录》,并将于近日面世。编纂于巴老生病期间的该书成了巴老有生之年的最后一本书。

  据悉,新版《随想录》的序言是巴老在上世纪90年代写作的《没有神》。此外,新版《随想录》还收入了巴老在写作《随想录》期间和他不同时期的历史照片和手迹近30幅。

  专题撰文:李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