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赣榆:科学“吃”海尝甜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3日05:54 人民网-人民日报

  祝新华

  资源优势变为发展优势

  今年3月,全国第二届河蟹苗种会议凭“业绩”再次选址江苏赣榆。赣榆渔民兴建的220家工厂化育苗场、6000多个扣蟹暂养大棚,今年共繁育河蟹苗14.5万公斤、幼蟹20亿只

,实现销售收入2亿多元,占到全国河蟹苗种量的1/3。

  从20世纪80年代东方对虾养殖规模、单产、规格、效益连续五年夺得全国第一,到如今再创大鲮鲆、鲍鱼、红鳍豚等海珍品工厂化养殖的新奇迹,让人感受到养殖结构调整与升级带来的海洋经济的巨大潜力。

  近年来,全县依托榆城水产苗种集团这一龙头企业,先后从南美、北欧、日本等地引进大鲮鲆、红鳍东方豚、鲍鱼等12种海珍品,通过人工繁育试养成功。其中10种海珍品的育苗及大面积人工养殖填补省内空白,隆背胡椒鲷等两种珍贵鱼种首次在大陆成功繁殖。

  县委书记孙荣章说,作为全国渔业百强县的赣榆,拥有62.5公里黄金海岸线、23万亩养殖滩涂、108万亩浅海域和7000平方公里近海渔场。如何把资源优势化为发展优势,赣榆人从退捕转养、科学“吃”海中尝到了甜头:今年前8个月,全县已实现水产品总量18万吨、海洋渔业产值20亿元。

  海中为鱼筑“窝”,岸上造“大海”

  近日,上海水产大学一批专家到赣榆海州湾人工鱼礁区开展调查,结果显示,礁体周围浮游生物聚集,礁体已逐步形成新人工生态系统。

  这得益于从去年开始在全省独家实施的为鱼造“窝”工程。为拯救和保护海州湾的生物多样性,赣榆将利用3年时间,投资1600万元在秦山岛海域兴建45平方公里生态养殖区。为丰富礁区鱼类品种,今年7月,又争取海洋部门对人工鱼礁海域实施人工增殖放流,共投放黑鲷、牙鲆等鱼苗105万尾、海蜇幼苗100万尾。

  在岸上,赣榆沿海渔民则摸索出一套“地下海水+温室大棚”孵化“陆地海水渔业”的成功养殖模式。去年6月,县海洋开发区筹资2800万元,兴建了3万平方米工厂化养殖车间,首批从丹麦引入、放养大鲮鲆、牙鲆等冷水鱼幼苗36万尾,并新打30米深水井36眼,利用水温稳定、无污染地下海水实行封闭式循环水养殖。

  借外脑促产业升级

  为了能让先进的养殖技术“嫁接”出现实的生产力,赣榆借助外脑促养殖业升级进位,先后与中国水产科学院、上海水产大学、青岛海洋大学等国内20多家科研院所合作,为渔民聘请200名海洋专家教授当顾问。

  “苏北第一村”宋口600余养殖户联合聘用70多名专家教授,推广多倍体对虾、斑虾等苗种繁育养殖技术,今年已成功育出红鳍豚、血蚶、牙鲆等海珍品幼苗130多万尾,并辐射带动当地40多家育苗场发展工厂化养殖面积18万平方米,使海水养殖业中的科技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

  携技外出,异地混养,是赣榆渔民科学“吃”海的又一着。目前,已有3000多名渔民在山东胶州、浙江三门、江苏盐城响水等地跨区“养海”,共承包滩涂和浅海域8万亩,并大都以资金、技术、劳动力入股,采用股份制公司的形式,异地兴建“海上赣榆”。

  海头、青口等镇300名船员在山东东营、天津塘沽承包浅海域5000亩,采用立体混养新模式,搞起了海面养紫菜、海中吊养牡蛎、海底养泥蚶,每亩综合获利3200元,今年户均收入3万元。

  《人民日报》(2005年10月23日第六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