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80余名农民工子女在京免费读职校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4日09:53 中国青年报

  学费、午餐费、书本费等全免

  “这是火警紧急广播,请您从火警出口撤离……”

  随着一阵急促的广播声,一群穿着蓝色校服的学生列队跑了出来,有的还喊着“失火啦,跑啊跑啊”。

  这群学生的年龄大都在16岁到20岁之间。他们正在进行火警演习。

  他们多数仅仅上完初中,如果没有这所学校,他们中的男生可能在北京的某个建筑工地上干小工、做着最不需要技术的苦力活;女孩子则可能在农村呆着,或者在城里当保姆,再等几年就回乡找户人家出嫁。

  而现在,他们重新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实用技术,而且在这所北京市东城区百年农工子弟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以下简称“百年职校”),他们的学费、午餐费、书本费等全免。

  今年20岁的王林,两个月前还在北京朝阳区的一家工地上干杂活。“砌墙、拎灰、埋线,什么活都干”,王林说,“可是我不想一直干那样的工作”。

  两年前,初中毕业的他顺利考上了高中,而同一年,哥哥要上大学,弟弟要上初中。

  3000元,对和他年纪差不多大的孩子而言,还不够买一台电脑。而因为这3000元,王林失学了。他和爸爸来到了北京市朝阳区的一家工地,开始了打工生活。

  徐丽圆来自山东泰安,今年初中毕业以后跟着叔叔来到北京,和王林家一样,徐家也有3个要上学的孩子。

  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的徐丽圆连中考都没有参加。“我知道家里没有钱。”她说。这个漂亮的小姑娘是被婶婶带来报名的,和王林一样,她现在是综合维修班的学生。“俺家徐丽圆到北京不靠脸蛋吃饭,咱们是来学技术的。”徐丽圆的婶婶说。

  这个瘦弱的孩子和叔叔婶婶一起住在颐和园再往北的一间平房里,每天要骑20分钟自行车到公交车站,再倒3次车才能到校。“每天要5时起床,天还没亮,嘴上说不害怕,其实心里还是挺害怕的,”徐丽圆说。她每天花在路上的时间加起来足有8小时。

  刘方成是百年职校的公共基础课主任和国学课主讲教师,他说:“这些孩子更懂得感恩和珍惜。”

  这栋3层小楼里,还有81名和王林、徐丽圆一样来自21个省份、5个民族的孩子。“之所以招收16岁以上的孩子,是因为18岁才是我国的合法用工年龄。”校长秘书张文辉解释说。

  如果职校也教国际贸易 学生怎么和大学生错位竞争?

  姚莉之前是一家公司的老总。在过去的工作中,姚莉和很多合作伙伴都深刻地感到市场上优秀技工匮乏带来的压力。

  今年48岁的她最初创办这样一所学校时,并不是一切顺利的。“教育局不赞成我们成立自己的理事会,这样我们便无法很好地了解学校的各项情况,我们宁愿一切亲历亲为。”不过劳动局很快批准了这所学校。姚莉说:“他们比教育局更关注就业问题。”

  与很多中职、高职学校不同,这所职校开设的专业都很“实际”:物业管家、综合维修及电工、制冷空调及管工等。“职业教育就是解决就业,我们要和普通高中和大学区别开来。”她说,“我们不教大学里的东西,一所职校如果也教学生‘国际贸易’、‘财务管理’、‘文秘’之类课程的话,大学生干什么去?我们的学生怎么和大学生错位竞争?”

  “我在办公司的时候,我们要时刻提防着优秀的工人被别的单位挖走,”姚莉说,“一方面市场上很难招到合适的技工,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递条子让我安排本科生工作。这是一个很可笑的现象。”

  “我们现在的目标不是让这些孩子考多少分,我们的目标是让他们两年后就工作,就这么简单。如果我们自己给孩子出题,逼着他们考100分,逼着他们继续考大学,那是胡闹!”姚莉说。

  家长也没想到免费的职校能办得那么好

  王清兰是北京市职业技能鉴定考评专家。现在他是百年职校制冷空调班的课程顾问。

  很多资助这所职校的企业和个人都不求回报。

  “民工就在我们的周围,在常去买菜的市场、在自家居住的小区,卖菜的、做保洁的这些人就在我们的生活中间。他们的困难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我们却有义务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从帮助他们的孩子做起吧。”这所职校的一位义务老师这样说。

  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的教授井文涌、人大附中教数学的爱尔兰小伙子PAUL来给孩子们免费授课,一个还处在创业期的文具店的小老板给孩子们送来了漂亮的新书包,一位在外企工作的好心人给孩子们送来了公司不用的文件纸给孩子打草稿……

  开学已经一个月了,这些孩子们每天8时上课,4时下课,很多孩子午餐过后自觉留在教室看书或者在电工实验房做实验,“他们的精神状态特别好,我们看到他们,精神上都受到了震撼。”一位负责给学生们送餐的师傅说。

  而很多学生家长在最初却不相信免费的学校能办得这么好,一位家长送孩子来报名的时候还问,“我们的孩子进来以后还有自由吗?”

  在这所职校最近的一次问卷调查中,87%的家长反映现在孩子比以前开朗多了。“北京现在有280万名外来务工人员,他们拖家带口来到北京,生活在我们周围,和我们是平等的”,姚莉说,“帮助他们也是帮助我们自己,我们培养的技能人才越多,既缓解了技工极度匮乏的问题,也让这些孩子在该学习的年龄重新回到了教室,这样的好事情,为什么不做呢?”

  在和这些年轻的孩子们聊天的时候,他们的眼睛时不时地被打湿,徐丽圆说:“我们都憋着一股劲,现在我们只能好好学技术,将来才能更好地回报这些好心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