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这样的忧情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4日16:28 人民网 |
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我不喜欢日本,包括日本人,日本产品,日本的流行文化,我统统提不起兴趣,尤其是在城市里见到装饰成黑白二色、像中国农村为死人做道场一般的日本寿司店,我更是避之唯恐不及。对日本文学的态度没这么坚决,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我在十九岁那年主动接触到了日本文学,我承认,并没有人逼我那么做,那是一本夏目濑石先生的《我是猫》,是我省了伙食费从书店买回来的,可惜读完之后没留下什么深刻印象,感觉也不像别人说的那么好,后来那本书也就落了个不知所终的下场。我和日本文学的初次接触就这 样不欢而散。又过了些日子,赶上那本该死的《挪威的森林》在中国热销,随便进一家书店你都会看到它被摆在显著位置,随便跟哪位同学聊起日本文学,他(她)都会怂恿你看一看那本书,村上春树的,在日本卖了成百上千万册,你看看吧,真的很不错,他们这么说,带着忧郁的口气。我被打动了,于是就找来看,30万字的书,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地看了一下午,完了,我对日本文学的态度从此改变,“忧情”二字在我的脑子里定格,它成了日本文学的代名词。以后我读到任何一部有关爱情的小说,都情不自禁地往这上面套,能套上的,就是好的,不能套上的,就是不入流的(以这种标准看中国的小说,那帮现当代作家都该死,因为他们连一部象样的爱情小说都写不了)。你可以看到,这种改变是多么地偶然,又是多么地绝决! 因为这种态度地转变,自己对日本文学也就多了份心,后来在修外国文学的时候,对日本文学那部分就另眼相看了。紫式部的《源氏物语》,毫无疑问,认真地看了,它那大段大段的男女私情的描写,让我为“忧情”二字找着了源头,《源氏物语》号称东方世界第一部小说,它有关情爱的描写,也应视为日本小说的开先河之举吧!后来我就得出个结论,原来人家日本人写爱情是有传统的,它的那个调子不是那种大起大落式的爱情交响,而是有一种阴郁、忧伤的气氛渗透进字里行间,慢慢浸润读者的心。这是很可怕的,只要你读下去,它准会打动你。《挪威的森林》无疑就是这样的。 有了这样的经验,我再读日本小说的时候,就等于是带着任务去读的,这个任务就是为“忧情”二字找到新的证据。比如说川端康成老先生的几篇名作,我认为是最切合“忧情”二字的小说了。成名作《伊豆的舞女》写男女主人公结伴在风光如画的伊豆半岛的一次旅行,青年男女之间那种朦胧的情愫写得恰到好处,有着甜甜的喜悦,有着淡淡的忧伤;《雪国》说的是一个东京好色男与度假胜地“雪国”两个艺伎之间的情感纠葛,读来不萎琐、不下作,相反,却触动你同情的心弦,让你为叶子的死,为驹子不知所终的未来感叹唏嘘;此外,还有《千只鹤》,甚至还有那个描写亲情的《古都》,都是一以贯之的忧伤调子,让我们这些快要被琼瑶阿姨巧克力一样甜腻爱情噎死,或是让宝贝们泛光身体诱惑得变态的中国男人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是呀,要没有这些日本作家,我们到哪里去读真正的爱情小说? 既然言及于此,那么,我就顺便再得罪一下时下的那些名利双收的中国作家吧。那些著名的中国作家是不屑于写爱情小说的,他们有着沉重的历史与社会使命感,他们的创作计划排得过于满当,已经挤不出时间来构思一个庸俗的爱情故事了。他们说,那样的事就交给港台的一些小女人去做吧。我要说,这是谎话,说爱情小说庸俗,说写爱情小说不上档次那全是骗人的谎话,恰恰相反,写出一个优秀的爱情小说是殊为不易,因为每个人都或深或浅的这么些事,你骗不了人,每个人心中都有杆秤,要我说,写爱情小说最容易让作家露马脚了。那些唱着高调的中国作家们,容我告诉你们,对你们来说,写不了爱情小说,并非“不为也”,实为“不能也”。 如果有人不服气,拿出部《挪威的森林》或是《伊豆的舞女》给我们看看。 (请作者在留言板留下联系方式,或直接与书画频道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