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巴金逝世专题 > 正文

玫瑰《悲怆》 五千人排队送巴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5日01:50 新京报

  ●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送花圈,贾庆林等亲往送行

  ●李小林表示,一定把父母骨灰一起撒向东海

  

玫瑰《悲怆》五千人排队送巴金

  灵堂正中摆放着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送来的花圈。

  

玫瑰《悲怆》五千人排队送巴金

  不少前来悼念的人手捧自制的纪念照专程从外地赶来。

  

玫瑰《悲怆》五千人排队送巴金

  很多早到的悼念者因没有通行证被拦在灵堂外。

  

玫瑰《悲怆》五千人排队送巴金

  一代知识分子的象征如今安详的躺在生前最爱的玫瑰花丛中。

  本报上海专电(特派记者姜妍)遗体周围摆满玫瑰花,《悲怆》交响乐代替了哀乐。昨日下午,巴金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市龙华殡仪馆举行,5000余人排百米长队前来吊唁。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送来花圈,贾庆林等亲往送行。巴金女儿李小林日前表示:一定会遵循父亲的遗愿,把父亲和母亲的骨灰一起撒向东海。

  下午三时前没有通行证不得进入

  记者昨日上午十时赶到殡仪馆,殡仪馆门口有七八名保安负责看守,没有通行证的人一律要等到下午三时后方可进入。通往殡仪馆的路上也有警察封路。昨日,整个上海龙华殡仪馆只为巴金开放。

  十一时后,陆续有群众到达殡仪馆等待见巴金最后一面,但是都被拦在了门外。原定于下午三时开始的追悼会,在人们的期盼中提前开始,约一时50分左右,国家领导人开始进行遗体告别仪式,面对大众开放的时间由三时提前到了二时20分左右。5000余名敬仰巴老的民众排起长队等待见上巴老最后一面。

  每个细节都按巴金生前爱好操办

  殡仪馆灵堂外上方悬挂写有“沉痛悼念巴金先生”几个肃穆大字的黑底白字条幅,条幅的两旁是几朵黑边黄芯的布花。通往灵堂的道路两旁灵堂两边堆满了社会各届送来的花圈约50个,通向灵堂的台阶往里的道路铺上了绿色的地毯。躺在花丛中的巴老穿着黑色的西服,里面是一件灰色的毛衫,打了红色的领带,还戴了个黑边大眼镜,神色安祥。灵台正面,鲜艳欲滴的红玫瑰簇成了一个心型花环,呈放遗体的灵台也满是鲜花,四周更是用巴金最喜欢的红玫瑰满满围了一整圈。

  巴金的女儿李小林和儿子李小棠以及巴老的孙辈们身着黑衣,面对前来送别的民众们,他们一一回礼。在巴金灵床旁边,记者还看到了巴金女儿李小林向父亲献上的花圈,上面写着“爸爸:安心上路吧。”巴金早有遗愿,希望将自己和夫人的骨灰一起撒向大海。对此,巴金女儿李小林日前很坚定地表示:一定会遵循父亲的遗愿,把父亲和母亲的骨灰一起撒向东海。据殡仪馆工作人员介绍,巴老一生俭朴,现场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按照巴金生前的情趣爱好操办的。遗体告别仪式上通常播放的哀乐也换成了《悲怆》交响曲。他的亲人们遵循遗愿坚决不用红木棺,为巴老选择了一副最普通的竹制加格板的棺材,价格为1200元,完全和普通人一样。

  没赶上参加的人跪送巴金灵车

  整个吊唁活动持续约2个小时,下午3时45分警察开始清场,这时很多刚刚下班赶来的市民由于还没有见到巴老最后一面而非常伤感,有些居民表示之前一直说三时才开始,却提前开始了仪式,自己没有见到巴老最后一面实在是很可惜。4时整,装着巴金遗体的灵车缓缓开出殡仪馆开向火葬场,这时有人默默给巴老下跪,深深磕了好几个头。

  另据悉,成都将建巴金文化博物馆,巴老的部分遗物将从上海运回成都,安放在成都百花潭公园内的慧园。

  ■现场速写

  朗诵自写12页长诗送巴金

  记者现场看到,今天特意前来为巴金送行的有巴老的亲属、乡亲、朋友和读者们,他们有的来自上海,有的从北京、四川等地赶来。特地从宁夏赶过来的马克告诉记者,巴金的书影响了他半辈子,一听说巴老去世了,他想着无论如何也要来送巴老最后一程。由于家里生活拮据,这次来上海他特地向别人借了2000块钱。为了纪念巴老他还特地写了一首12页约1800字的长诗,题目是《十月的哀思》,当场朗诵给巴老的家人。马克表示,自己打算写篇文章,题目就叫做《我参加了巴金的追悼会》。

  巴老的老邻居,92岁高龄的倪炎伯英是现场记者见到年纪最大的吊唁群众。而现场年纪最小的孩子尚不足10岁。

  相关专题:巴金逝世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