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用乡土气息与世界对话(关心)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5日01:57 人民网-华东新闻

  ●一些农民画家由卖画而富,脱离了农村生活。他们的下一代画家,也只是把农民画作为一种爱好。生活环境的改变,使他们与民俗习惯脱了节。金山的文化部门感觉到了这种危机的存在

  ●许多人开始意识到,农民画的题材可以变、表现手法可以变,但决定作品生命的乡土气息永远也不能变

  10月18日至22日,第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国金山国际民间绘画邀请展在上海金山区举行。来自陕西、云南、浙江等13个省、市、自治区“民间艺术之乡”的160幅作品,和美欧等国20位艺术家的115幅作品参展。

  举办如此盛大规模的国际性民间绘画展,在金山历史上还是等一次,但金山农民画却早已蜚声海内外。自上世纪70年代起,金山农民画广泛汲取刺绣、剪纸、雕塑、灶壁画等多种民间艺术精华,创立了独特的艺术形式,用绚烂的色彩和质朴的艺术语言,征服了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民间艺术爱好者和收藏者。

  在“走出去”的同时,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金山农民画的继承发展问题。

  淡蓝色的鸡蛋、寒冬中的柳枝

  用最美的方法画最美的东西

  “我们是自己觉得怎么美就怎么画,并不一定是写实的,这在用色上体现得最突出。”金山区枫泾镇的农民画家季芳说。

  金山农民画在用色上可以不符合所绘物象的固有色彩,而是根据气氛和感情的需要进行选择搭配。已故农民画家阮四娣的代表作《孵蛋》就把老母鸡画成了五彩的,光是鸡尾巴就有红、黄、黑、紫、蓝5种颜色,母鸡身下孵的蛋也着上了红色和淡蓝色。虽然与鸡的自然色相去甚远,但成功地起到了借色彩抒发情感的艺术效果。

  金山农民画在构图上也把美作为第一因素。阮四娣说过:“画画是为了好看,要选最美的来画。”所以,她画鸡画出了鸡的脚掌心,她认为鸡脚掌像朵花,比鸡脚板“美”。

  金山农民画院副院长阮章云介绍,金山农民画不是凭写生作画,而是依据对物体特征的理解、依据整体印象作画。因此,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物种被随心所欲地表现在一起,不受焦点透视、散点透视原理的约束。

  金山农民画往往在一幅画中采用仰视、平视、俯视等违反透视的艺术手法。比如农民画家陈芙蓉的《贺新年》,寒冬腊月也可以鲜花盛开、柳枝飘舞。由于不讲究透视,在她的画中,树长在了房子上,行人也走在了房顶上,但是可以感受到强烈的、稚拙的美。

  造型夸张、色彩明快、构图饱满、富有江南风俗情趣、笔随心走、彩由情敷、以拙胜巧……这些词语都可以表达农民画给人的印象,而且这些印象最终形成了人们对金山农民画独特艺术风格的认识。

  爱知世博会上现场作画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越是有个性的艺术就越趋向于开放和国际化,金山农民画的诞生就说明了这一点。

  1974年,陕西户县农民画展在上海展出,推动了金山的美术创作,当时的金山县文化馆美术辅导老师先后选择农村民间工匠、插队知青参加农民画创作学习班,经过不断摸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1980年春,金山农民画首次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中央工艺美院院长张仃说,金山农民画让人兴奋,是真善美的化身,是高质量的农民艺术。这次展览,奠定了金山农民画在美术界的地位,为其创造了走向世界的良好条件。当年9月,参展的138幅作品赴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博览会展出,受到国际友人的热情赞扬,被誉为“中国最优秀的民间艺术”。

  1984年,金山县政府在朱泾镇投资兴建了金山农民画院,为农民画的创作、收藏、销售、开发等提供专门服务,先后有6000多幅作品赴欧、美等地展出,有5000余幅作品在北京等国内10余座城市展出。金山农民画声名远扬,买画的人纷至沓来。农民画家曹金根的作品《放牛娃》、《喜庆节日》还被联合国国际儿童基金会选作世界儿童营养餐的宣传画。

  因农民画而走向世界的艺术家还有很多,季芳则是非常幸运的一位。今年日本爱知世博会期间,她作为中国民间绘画的代表之一,在世博会中国馆进行了6天的现场作画,她兴奋地告诉笔者:“每天都有很多人围在我周围看我画画,有的拍照,有的录像,还有很多人要买我的画。”

  形成“以画养画”的良性循环

  扎根泥土面向天空

  现在,卖画是很多农民画家的主要收入来源,有的农民画家甚至有了自己的经纪人。面对越来越明显的市场化开发,如何保持金山农民画的文化内核成了人们关心的焦点。

  随着时代的进步,农民画的题材也在变化。农民画家王金喜指着自己的参展作品《四季蔬菜》说:“上世纪70年代哪画得出这种画啊!现在有了大棚蔬菜,冬天什么蔬菜都有。”另外,国内、国际的密切交流也使农民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发生着变化。通过与西方民间绘画的交流,农民画家们了解了国外的油画的表现形式也可以运用到农民画中。

  但是,什么是农民画永恒不变的文化内核?阮章云认为,浓厚的乡土气息是农民画的命根子:“题材可以变、表现手法可以变,但决定作品生命的乡土气息永远不能变。”

  近年来,一些土生土长的农民画家通过卖画走上了富裕之路,并且到城镇里买了房子,脱离了农村生活,他们的下一代画家,也只是把农民画作为一种爱好,生活环境的改变,使他们与民俗习惯脱了节。金山的文化部门已经感觉到了这种危机的存在,并在积极采取措施,保证农民画风格的延续。

  据阮章云介绍,金山农民画院正准备建立农民画创作发展基金,上海市注入1000万元,金山区投入500万元,主要用于农民画作者的培训,形成“以画养画”的良性循环。画院成立至今,已经有来自农村的400多名农民画爱好者通过培训走上了创作的道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画院把民俗教育贯穿到整个培训过程中,让“新农民”可以通过以前的资料感受农村风俗,并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运用到作品中去。

  农民画家季芳说:“农民画一定是后继有人的,一些小学也开设了农民画培训班,农村里喜欢农民画的人可多了。”

  农民画有没有健康发展,有没有在市场化的过程中保持自己的文化内核,只有靠社会来检验。但无论如何,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枝繁叶茂。

  《华东新闻》(2005年10月25日第二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