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热心读者发表见解:明城墙走向是实战需要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5日07:46 南京报业网-金陵晚报

  □金陵晚报记者苏丽萍

  【金陵晚报报道】 市民戴荣森先生给本报写来一封信,在信中,他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即明城墙的走向是当时实战的需要。

  戴荣森在信中说:“我见有关明城墙形状的讨论热热闹闹,为此,也来凑把热闹。

”至于明城墙的形状似朱元璋的脸形,是朱元璋自己设计的也好,还是其军师刘基设计的也罢,但目前在有关明史中没见明确记载。

  他平时较为关注明城墙方面的知识。现手头有一本关于记载城形的资料——南京出版社发行,季士家著《明清史事论集》。这本书上面写道,从京城的形成看,我国古代都会建城,历来都取方形,并成为未成文的古制,在南京建都的历代城池亦如是。明南京城,在南唐都城的基础上,利用其南面和西面城墙加以拓宽、加高,进而扩大建成明都京城,把南唐都城之外北面的卢龙山(今狮子山) 、鸡笼山(今北极阁)、覆舟山(今小九华山)、龙广山(今富贵山)、马鞍山等诸山,统统圈入城内。

  其形状,成非方、非圆的不规则的多角不等边的粽子形。形成了东傍钟山,西踞石头(今清凉山),南凭秦淮,北控后湖(今玄武湖)的巨城。所以形成如此畸形的京城,不是朱元璋在追求什么别致,而是他从实战出发,因地制宜地利用山脉和堤、湖、水系走向筑城所致。

  这就是史籍所云“明初都城,皆据岗垄之脊”。加上利用宽阔的秦淮河与玄武湖略加连接,作为使敌人难以逾越的护城河,而成为“南都城,高坚甲于海内”。

  不难看出,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朱元璋及其开国元勋们,他们深切地懂得控制制高点的意义,而促使他们不徒求形式,而取务实的态度,同时,也可窥见他们对“高筑墙”思想的具体运用。

  再从外郭看,在京城建成之后,尚有近靠城池的钟山(今紫金山)、幕府山、聚宝山(今雨花台)没有置于城内。为了确保京师的安全,朱元璋又按古制,修建了外郭,把上述诸山圈入郭中。

  在连接京城,又无城河的太平门东、龙广山外,紫金山下(俗称“龙脖子”)建地堡城,龙脖子上的紫金山第三峰(今天文台所在)建天堡城,以控制这一地段。这些也体现了实战的需要。

  另我国城门设置的传统,往往也是方位对称,距离对等处开辟。

  但明城墙的设计者,不拘泥于古制,无论是外郭还是京城,所置城门数量无定数,完全按实际需要开辟之。这些都是从实际需要和实战要求出发,因地制宜地处置之。

  戴荣森最后总结:“对于明城墙形状的形成,我较为赞同上述说法,至于脸形之说,仅是民间戏说吧。”

  (编辑涵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