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10月25日,中国人永远不该忘记——纪念台湾光复60周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5日09:24 南方日报

  历史感怀

  1945年10月25日,陈仪将军代表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在台北举行受降仪式,他庄严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这一庄严宣告,令当时受日本帝国主义半个世纪奴役的台湾同胞潸然泪下,使全体中国人民热血沸腾。60年后的今天想象当时的情景,相信每个中国人仍然无法按

捺内心的激动。

  那段血与火的历史值得永远铭记

  我们不应该忘记历史上的这一天,应该永远庆祝和纪念这一天。

  我们庆祝它,纪念它,因为它是一个光荣和胜利的日子。宝岛台湾被日本帝国主义霸占50年后重新回到祖国怀抱,这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一个重大成果。晚清时期,中国失去大片国土,而沦丧的台湾能失而复得,实属不易,意义非凡,它宣告100多年来中国割地赔款的屈辱历史的永远结束。

  我们庆祝它,纪念它,因为它是一个自由和解放的日子。从此,台湾同胞彻底挣脱了异国、异族强加的殖民枷锁和受奴役、被凌辱的地位,最终回到了他们朝思暮想的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恢复了堂堂中国人的尊严和荣光。

  我们不忘记这一天,是因为我们不能忘记那段燃烧着血与火、悲与恨的历史,不能忘记为国捐躯的无数忠魂。为了把日本侵略者赶出自己的家园,为了收复被强盗掠夺去的土地,中国人民经历半个世纪的浴血奋战,仅抗日战争中就付出了2100万人生命、1400万人伤残的巨大代价。在50年里,台湾同胞也有65万人失去生命。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先辈们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当国家受到别人欺负的时候,万众一心,共赴国难,不畏强暴,敢于同一切来犯之敌血战到底。

  中国维护领土完整决心坚如磐石

  纪念这一天,是为了表明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可动摇的决心。在捍卫台湾问题上,从来都是大陆和岛内同胞共同承担,共同战斗的。台湾最近400年的历史,就是外国列强侵略占领和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占领斗争的历史。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以南明政权的名义收复了台湾,结束了荷兰占领者在台湾38年的殖民统治。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根据就如他在给荷兰占领长官的公开信所指出的那样:“该岛一向是属于中国的”,“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块土地”。

  在日本统治50年中,台湾同胞各种形式的反日本奴役和占领的斗争始终没停止过。先后有丘逢甲、刘永福等人率众抗日,有彰化保卫战,有著名的反日“苗栗事件”,有原住民同胞的太鲁阁保卫战,有震惊中外的雾社暴动。抗战爆发后,有5万台湾同胞毅然回到祖国大陆与大陆同胞并肩战斗。日本“皇民化运动”也没能征服台湾人民的心,连日本人写的《台湾警察沿革志》也不得不承认:台湾人“民族意志牢不可拔。故其以支那为祖国的情感难于拂拭”。在中国积弱的时候,中国人民的保家卫国意志尚能如此坚定不移,今天在国家强盛、人民空前觉醒的时代,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更是坚如磐石。

  纪念台湾光复的时候,中国人民也不应忘记二次大战中曾给中国人民以巨大帮助的国家和人民,不要忘记《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这两个不朽的历史文献所彰显的国际公正。

  永远不让台独分裂势力企图得逞

  今天纪念台湾光复日,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政治原因,海峡两岸分裂分治达半个多世纪,国家完全统一尚未实现;台湾还存在一股以陈水扁、李登辉为代表的台独分裂势力,企图制造“一边一国”,把台湾从中国永远分裂出去;日本右翼势力一直对中国收复台湾心有不甘,妄图寻机将台湾重新纳入其控制之下,近年来他们与企图遏制中国的美国加紧勾结,与台湾执政当局狼狈为奸,又是公然将台湾纳入日美共同防卫战略计划,又是炮制日本版“与台湾关系法”,企图干涉中国内政,再度染指中国神圣领土。纪念台湾光复,就是要激励两岸中国人看到严峻的现实,不忘记肩负的历史使命。

  目前的两岸分裂分治状态,不应成为影响我们庆祝、纪念这一重大节日的障碍。将来国家统一了,这种纪念也应该继续进行下去。我们要以史为鉴,警钟长鸣,决不能让中国不幸的历史重演。

  徐学江

  历史瞬间

  台湾光复始末

  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世界主要国家分为同盟国和轴心国两大阵营。1943年11月,随着欧洲战场形势的好转,同盟国中的中国、美国、英国三国元首在埃及首都开罗开会,重点研商对日作战及战后对日本的政策。

  《开罗宣言》以国际条约形式确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作为同盟军中国战区最高指挥,蒋介石代表中国政府出席了开罗会议,并在会议上提出了战后日本归还其占领的中国领土台湾问题。1943年12月1日,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代表三国签署《开罗宣言》,明确指出:“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州、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国决定对日本实施最后的打击,在签署《波茨坦公告》中,三国再次确认“《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这一“公告”后来苏联也参加签署。这就以国际条约的形式,确认台湾(含澎湖岛)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日本战后必须将其归还中国。

  台胞举着各种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旗子迎接回归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29日,国民政府设立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任命陆军大学校长陈仪出任首任行政长官,负责接受日本在台湾的投降事宜。70军及陈仪一行来台时,一路上都是热烈的欢送与欢迎。为庆祝台湾光复,台湾全省各地市民及代表事前纷纷集中台北。10月25日,在举行庆典的原日本总督府广场上,人山人海,锣鼓齐鸣,旌旗蔽天,旌旗中有绣着龙凤的旗幡,飘着长长的飘带,是旧时保存下来的喜庆时节使用的吉祥物。台胞举着各种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旗子来迎接回归,更烘托了他们胸怀祖国、喜庆统一之情。

  受降仪式庄严而隆重。出席受降仪式的中国方面代表有:台湾省首任行政长官、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陈仪,参谋长柯远芬,台湾陆海空军司令兼国民党台湾省党部主任委员李翼中,盟军代表德里克上校、柏克上校、和礼上校等19人,以及台湾各界代表、新闻记者等近200人。日本方面代表为:台湾总督兼日军第十方面军司令安藤利吉大将,参谋长谏山春树中将,总务长官兼代理农商局长田一二三,高雄海军警备府参谋长中泽佑少将等4人。

  台湾在遭日本帝国主义50年殖民统治之后重回祖国怀抱

  受降仪式首先由陈仪代表中国战区宣读命令,然后交由安藤利吉签署投降书,最后陈仪命令日军代表退席,整个仪式十几分钟即告结束。仪式结束后,陈仪发表即席讲话,宣布:“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会场上顿时掌声、歌声、欢呼声与谈笑声汇成一片欢乐与喜悦的海洋。这一天,全岛人民以万分激动和喜悦的心情庆祝重新回到祖国的大家庭。全岛上下张灯结彩,家家户户喜气洋洋。大街上,人们敲锣打鼓,舞狮戏龙;家庭中,个个沐浴斋戒,告慰先灵。

  对台湾人民来说,1945年10月25日是一个值得永远纪念的日子。自此,台湾人民结束了自《马关条约》以来半个世纪的屈辱历史,在遭日本帝国主义50年殖民统治之后,台湾又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10月25日也被定为“台湾光复节”。

  新华社供稿

  历史档案

  近400年中国4次收复台湾

  1602年:沈有容挥师入台歼灭倭寇

  南宋孝宗乾道(公元1171年),泉州知州汪大猷在澎湖派驻舟船水师,警戒台湾、澎湖地区水域陆地,这是我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澎驻军。元朝建立后,元世祖于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降旨,设巡检司与澎湖,隶属福建同安府,台、澎地区始有地方行政机构,行使赋税等统治权。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为防备日本海寇侵袭东南诸省,下令实行海禁,但在军事部署上只防海岸,不守海岛,撤除了设在澎湖的巡检司。由此导致倭寇趁虚而入,以台湾、澎湖为中转站,频频袭扰沿海城乡。有鉴于此,明神宗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重新在澎湖驻军。

  倭寇侵入台湾南海,台湾人民在部落首领带领下,使用弓箭,标枪等原始武器,抗击侵略者,保卫家园。然终不敌倭寇的精良火铳,只得退入深山,坚持斗争。

  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底,大批倭寇在福建海面流动烧杀抢劫,遭明军水师围歼,漏网的残部逃回台湾。镇守浯屿(今金门)的福建都司沈有容,决计趁此胜势追击穷寇,一举将倭寇逐出台湾。时恰值西北季风,大军扬帆东渡,经澎湖直达台湾西南海岸。明军战船先发制人,施放火箭,倭寇多艘战船中箭起火,立时乱了阵脚。沈有容挥动令旗,高大楼船顺风顺水横冲直撞,势不可挡,全歼了海上倭寇。明军又乘胜追剿陆上的残敌。在深山坚持斗争的台湾义军与明军紧密配合,合力歼灭倭寇的游兵散勇。倭寇头目见大势已去,仓惶下海逃遁。这是中国军队第一次从国外侵略者手中收复台湾,时为明朝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春节前夕。

  1662年:郑成功驱逐红毛收回台湾

  17世纪初,号称“海上霸王”的荷兰侵略者(台湾民众蔑称为红毛),开始把魔爪伸向台湾。先是以经商互市为诱饵,于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得到福建地方官允许,在台湾筑城作为贸易场所。继而通过利诱、威胁、武力恫吓等手段。不断蚕食扩张,最终将整个台湾置于其殖民统治下。

  在厦门坚持反清复明的郑成功,眼看满清统一大陆已成定局,便将收复台湾的大计付诸实施,以建立抗清根据地,并解救荷兰统治下的高山族等各族同胞。

  清世祖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3月23日,郑成功率大小战船200余艘,军士2万5千人横渡台湾海峡。船队抵达台湾西部海港鹿耳门,适逢涨潮,郑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登陆,经激烈战斗,占领了海边阵地。

  台湾城是岛上的第一大城市,又是荷军总督揆一的大本营,城垣高大坚固,配备有西洋大炮。郑成功为避免过多伤亡,下令斩伐竹木,在台湾城四周遍竖栅栏,并挖掘深壕,将城中与外界隔绝,使敌不战自乱,束手就擒。揆一狗急跳墙,曾几度突围,但每次都损兵折将,不能前进一步。延至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1月,台湾城中弹尽粮绝,荷军或战死,或饿死、病死,只剩十之二三的兵力。郑成功审时度势,发起总攻。

  揆一为求活命,扯起白旗投降,并于2月1日在投降书上签字。随后,带领残兵败将滚出台湾。被荷兰殖民者霸占了38年的台湾,复归中国所有。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不朽功绩,永垂青史!

  1683年:康熙帝和平统一海峡两岸

  台湾初归,百废待兴,郑成功昼夜筹谋复兴大计,不幸积劳成疾,于收复台湾的当年病逝。他的儿子郑经继任延平郡王位,继续治理台湾,与大陆上的清王朝分庭抗礼。

  康熙皇帝一心想统一台湾,为避免同室操戈,提出只要郑经接受招抚,台湾归属朝廷管辖,可给予其相当权位,对所属文武各官,也都量才录用。郑经不允,要求台湾按朝鲜例,作为清朝的属国来朝进贡。这实际上是台湾独立为国,使中国一分为二,理所当然遭到康熙帝反对:“台湾本属中国版图,又都是中国人,岂可按外国例?”

  谈判破裂,战事重开,郑经趁着大陆上“三藩之乱”,反攻福建。康熙帝下令反击,将郑军逐回台湾,并再作和平努力,作坚持原则下的重大让步,即台湾统一后,仍将台湾交予郑经治理。郑经固执己见,坚持台湾独立。双方就这样谈谈打打,一直处于敌对状态。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郑经去世,他的儿子郑克塽继任王位。此时,康熙帝已彻底平定了“三藩之乱”,中央集权空前巩固,收复台湾、全国统一已成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据此,康熙决定以武力统一台湾,遴选精于海战的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6月14日,清军跨海东征。经过7天激战,先将澎湖攻克,全歼郑军精锐。郑克塽最终采取太傅刘国轩的建议,顺应时势,归顺清廷。于是派人向施琅请降。施琅立即奏请康熙皇帝定夺。康熙降旨施琅,接受郑氏请降,又重申了先前的承诺:如能诚心来归,可将前罪尽行赫免,如恩安插,务令所得。

  8月11日清军东进至台湾鹿耳门,郑克塽率文武百官,在岸边迎接王师。与大陆为敌22年的台湾,终于和平统一,成为福建省的一个府。至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省,始成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最高地方政区。

  1945年:日本投降,宝岛光复还神州

  甲午之战,清政府以失败告终,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中一款,是割让台湾给日本。此后,宝岛与祖国分离,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成为反法西斯的主力军之一,与美、英、苏并列为“四大国”。趁着这一有利形势,国民政府将收回台湾提上了议事日程,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宣战布告》中向世界宣布:兹特对日宣战,所有一切条约,有涉及中日关系者,一律废止。根据这一布告,《马关条约》也在废除之列,台湾应该归还中国。中国政府的这一原则立场,得到了各盟国的认同及支持。《波茨坦公告》、《开罗宣言》都曾载明:战后,应由中国恢复对台湾与澎湖列岛的主权。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国民政府昭告中外:本年8月14日,日本政府已答复中美英苏四国无条件投降,依照规定,台湾全境及澎湖列岛应归还中国,本府即派行政及军事各官吏前往治理。蒋介石随之委派陆军上将陈仪为接受侵台日军投降主官,并任命其为台湾省行政长官兼警备总司令。

  1945年10月上旬,中国的3个师、2个飞行大队、20艘军舰,陆续开赴台湾参加接收。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接受侵台日军投降仪式,于25日上午,在台北公会堂(今中山堂)隆重举行。整个受降仪式只5分钟许。短短5分钟,结束了日本对台湾长达半个世纪的霸占。陈仪通过电台宣布云:“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本人特向我国同胞及全世界报告周知,台湾现已光复!”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只承认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国的领土。13亿中国人民统一祖国的愿望,是不可阻挡的。回溯近400年来4次收复台湾的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真理。

  新华

  图:

  60年前的10月25日,在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形势下,侵台日军被迫向中国投降,日本在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彻底结束,台湾和澎湖列岛终于回到了祖国怀抱。这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不屈不挠,长期抗击日本本侵略者的胜利成果。图为1945年10月25日,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在台北公会堂举行。新华社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