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长三角:人才“极化”影响区域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5日10:01 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10月25日专电(记者张炜、裘立华、裴文彬)“21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才!”电影语言似乎并不只是博人一笑。在长三角地区,正在加大的人才地区性差异已给区域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当各类人才纷纷把上海等中心城市作为工作和生活的首选,这些城市周边地区的“引智”难度随之加大。这种被专家称为人才“极化”现象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大树底下不长草”。

  不久前,上海市人事局向外界公开了“引智”目标:今后5年,上海将力争使人才总量增加到220万人,境外专家增至15万人,专业技术人才比例达三分之一,高级技能人才比例达到20%,到2015年时将基本建成国际人才高地。

  上海在吸引人才上的这种“大胃口”,来源于上海经济发展和人才集聚的现状。上海目前的人才总量已经超过150万人,在沪境外专家超过7万人。上海引进海外人才项目--“万人集聚工程”也将于今年底完成。据最近一份来自全国十六所高校的一百多名博士、硕士的调查,上海已然成为高层次人才的工作和生活首选。据《新民晚报》报道,在外来人才中,江苏和浙江各占三分之一。

  相比上海等中心城市在吸引人才集聚上的强势,长三角其他地区多少有些底气不足。在浙江,技工荒成为目前浙江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的“背痈”。“十几万年薪甚至30万都请不到一个高级技工技工”这样的话题从去年开始一直都是议论的热点。目前浙江省高级工约56万人,只占到技术工人总数的7%,这与先进国家的30%相去甚远。

  在长三角一些地区,人才资源的匮乏,甚至造成了当地产业资本的流失。2004年仅浙江便有3058家民企业外迁,其中整体外迁488家,总部外迁2488家,外迁企业在浙江省外创造的总产值达453.5亿元,占浙江个私经济总产值的6.1%。调查显示,商务成本高昂却人才集聚的上海,成为浙江企业外迁的首选地,而人力资源要素已经超越原材料、资金、技术等要素,成为影响企业外迁的主要原因。

  中国上海人才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绍昌认为,我国上海、北京等一些大城市已经出现了人才高消费和人才富集现象,而人才高消费,显然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

  明年毕业的上海财大会计系的小王,这些天正为找工作而奔忙。他告诉记者,现在没有本科学历,简直就不好意思踏进招聘会的门。凡是看得上眼的工作,本科是最起码的学历要求,好一点的单位都声称非硕士以上学历不招。

  人才富集还造成了高学历人才与低学历人才抢同一份工的情况。上海一家专门从事人才中介服务的公司,百余名员工中本科以上学历占70%,但其中大多数人从事的是诸如发工资、签人事合同等传统人事管理业务。

  中国上海人才市场的卢军告诉记者,学界通常把因劳动者的地域分布、流动与岗位的地域分布不对称所造成的失业,称为地域性结构失业。一个城市和地区人才过度集聚,必然造成商务成本的提高,一旦发生经济结构变化和产业兴衰转移,就容易出现结构性失业。

  那么,长三角中心城市的周边地区应该如何解决人才供需结构性失调问题?业内人士提出,政府营造吸引人才的大环境、企业规范用工以及人才市场开展针对性地技能培训,是解决人才“极化”现象的主要对策。

  为改变人才单一向上海流动的现状,2003年4月,在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人事部门共同倡议下,长江三角洲二省一市及所辖19个城市政府人事部门在上海签署了《长江三角洲人才开发一体化共同宣言》,确立了长三角区域人才开发一体化的目标、原则、领域和行动纲领。2003年8月,三省(市)又在杭州签订了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互认、异地人才服务、高层次人才智力共享合作项目的协议。2004年6月20日,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会议召开,苏浙沪三地人事厅(局长)和长三角19个城市人事局的负责同志会聚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定期举办网上人才交流大会的合资协议》等合作项目,三地敞开了“人力资源共享”的胸怀,目前这一工作正在加紧推进之中。

  记者从浙江省人才交流中心获悉,9月启幕的2005年长三角地区网上人才交流大会共有逾1000万人次的访问总量。据沪苏浙三地人事部门统计,截至9月30日,三地共计4200余家单位参会,发布各类岗位81000多个,累计访问量逾1000万人次,日均访问量33万多人次。

  “这是长三角地区为克服不同地区、不同城市在吸引力上的不平衡,纺织区域经济一体化中人才极化效应所取得的成就。”中国上海人才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绍昌说。

  “从目前来说,尽管说目前长三角的人才极化现象依然严重,但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经过三地政府的共同推动和协作,这种现象已经有所缓解。”杭州最早成立的猎头公司之一千汇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俞继宗感受到的最明显变化是,以前苏浙两地的人才尤其是中高层次人才往往集中流向上海,现在则转变为互流。可以作为印证的是,江苏省人事部门的统计显示,上海流入江苏的人才总数在2003年以前还是个位数,到2004年已增至2696人。

  上海市教委的一位官员说,只要江苏和浙江发挥自己各自的优势,制造“热岛”并不断提升,肯定能消融目前的“极化现象”。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