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不要剥夺孩子“飞”的权利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6日10:19 舜网-济南日报

  每到周末,寄宿的高一学生返校时,很多家长把学生送到乘车点,苦等一个多小时,直到大巴车开走。调查发现,这种现象在我市比较普遍。有关教育专家指出:这不利于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的品格(本报10月24日报道)。

  眼下,城里的孩子多数在“蜜罐”里长大,不知啥叫吃苦。一些家长总这样抱怨:要是有让孩子吃苦的机会该多好啊。然而,真正遇到锻炼孩子的机会时,这些家长马上又不

忍心了,生怕孩子吃苦或者有什么闪失。他们对子女还真是捧在手里怕碰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俗话说,知子莫若父。父母最清楚自己孩子的弱点是什么;但同时请注意:父母往往也是孩子娇气性格形成的催化剂。

  作为父母,不管有多大能耐,也不管如何腰缠万贯,都应该清楚,孩子终究是要独立生活的。俄罗斯文学家柯罗连科有句名言:“去飞吧,去闯吧,会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别忘了,生活就是战斗!”我想,柯罗连科这句话对于任何关心爱护自己子女的父母来说,都是非常适合的。那么,父母为何要去剥夺或削弱子女去飞去闯的权利与机会呢?

  笔者以为,让孩子独立地去学校是锻炼他们吃苦耐劳的大好机会,家长应该给予鼓励与帮助,而不是拖他们的后腿。在教育孩子成长方面,国外有不少可以借鉴的好例子。美国南部一些州立中学为培养学生独立适应社会的能力,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方能毕业。条件似乎苛刻,却使学生们获益匪浅。家长们对这项活动全力支持,没有一位“拖后腿”、“走后门”、“搞小动作”的。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不管其家里多么富有,孩子都要在外面赚钱来表示自己有自立的能力。

  在德国,家长从不包办孩子的事情。而且,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在这些国家,教育孩子的那些方式方法几乎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习俗或者文化。我想,我国的家长应该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的精神,才能使孩子更快地成长!(大丫山)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