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大力培养全民国防意识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6日10:24 光明网-光明日报

  

大力培养全民国防意识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建立一个强大而巩固的国防。这既是古今中外国防斗争的历史昭示,也是新形势下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和必然选择。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国防建设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国防意识的强弱。可以说,一个全民国防意识不强的国家,是不可能建立一个强大的国防的。当前我

国全民国防意识的现状与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还有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一是部分公民受长期和平环境的影响,国防意识有所淡化。有的感到我国现在是太平盛世,国家强大了无人敢欺负,片面认为无仗可打,滋长了和平麻痹思想,有的感到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片面认为加强国防建设不符合国家发展战略。二是部分公民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弱化了建设国防的责任。有的抓工作、搞建设考虑经济利益多,考虑国防利益少,甚至以牺牲国防利益为代价追求经济利益。三是部分公民受传统观念的制约,僵化了建设国防的认识。片面认为国防就是传统的守疆卫土,对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国防建设新要求知之甚少,尤其对科技国防、心理国防重视不够、投入不多、研究不深等等。如此种种,制约和影响了国防现代化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新形势下我们只有大力培养全民国防意识,才能为建设现代化国防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可靠智力保障,否则将难有作为。

  要在创新国防教育中培育全民国防意识。创新是全民国防教育深入发展的动力。必须着眼新形势对全民国防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努力在新的起点和新的层次上培育全民国防意识。其间,应注意区分层次抓教育,如把国防教育引进地方党校,帮助党政干部认清国家怎样支持和保障国防建设;把国防教育引进大中小学课堂,帮助青年学生认清怎样关心和支持国防建设。同时把预备役民兵的国防教育抓深抓实,着力强化职能意识,提高打赢能力。还应注重运用社会资源抓教育,充分利用烈士陵园、革命遗址和纪念馆、博物馆等教育场所,开展主题鲜明、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使广大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国防教育,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浓厚氛围。

  要在深化国防实践中增强全民国防意识。国防实践需要国防意识的强力推动,国防意识要靠国防实践来深化巩固。新形势下深化国防实践、增强国防意识,着眼点就是要引导公民把爱国之心,报国之情、强国之志转化成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着力点就是要集中全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科技力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切入点就是要突出抓好后备力量建设和国防动员工作。

  要在严格国防执法中强化全民国防意识。近些年来,我国国防立法步伐大大加快,但国防建设领域执法力度偏弱。究其原因,一方面,执法监督人员严格执法监督的思想基础不扎实;另一方面,国防执法涵盖面广,协调和执法的难度大。因此,军地执法监督机关和人员应强化从严执法意识,按照分工切实履行好各自在国防执法监督中的职责;国家权力机关、政府部门和军事机关在各项国防执法监督活动中应加强协调配合,确保形成国防执法监督的合力。

  要在推进国防建设中升华全民国防意识。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全局性系统工程,属于国家战略行为。光靠某个公民、群体或某级职能机关的国防意识作支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旋律,把广大公民的国防意识升华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才能有力地推进国防建设全面发展。同样,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以更大力度、更大作为地推动国防现代化建设,就能更好地激发广大公民的民族自豪感和向心力。随着国防意识的提高,我们的国防建设就应主动跟进、积极延伸,切实为保护和拓展国家利益提供安全保证,使广大公民懂得国家利益之所在、国防建设之重要。应紧随综合国力增长提升国防建设地位,真正实现由经济建设为中心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转变,切实加大国防建设投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相关建设机制,使广大公

大力培养全民国防意识
民从政策导向上增强支持和参与国防建设的积极性。应坚持走科技强军、科技兴防的发展方针,加快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使广大公民在参与国防建设中把握时代发展脉搏、提高综合素质。应坚持走群众路线建国防,可在公民中广泛开展“我为国防献计策”活动,积极引进各类急需人才和民间资本,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作用,努力形成人人爱国防、人人建国防的良好局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