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垃圾“蝶变”亟需政策“发酵”(今日话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6日10:27 人民网-华南新闻

  广州市第一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李坑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10月23日投入运行。这座目前日处理能力达到1040吨的现代化生活垃圾焚烧厂,除了集中处理市中心区生活垃圾外,还能利用垃圾焚烧产生热能,年产生上网电量1.3亿千瓦时,可供约10万户家庭生活用电。

  垃圾,污染、占地;能源,紧张、短缺。而垃圾发电,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一举解决污染和短缺的难题,可谓天大好事。据预测,我国城市每年产生的生活垃圾已达2.2亿吨,历年垃圾的堆存量已高达60多亿吨,侵占土地5亿多平方米,有200多个城市陷入垃圾的包围之中。垃圾发电,海量的垃圾,一下子变成了“煤炭”与“石油”,怎不令人欢欣鼓舞?

  美好的愿景与现实仍有一段距离。垃圾发电,国内不少地方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国内最大的垃圾发电民营企业杭州锦江集团就是个典型。这家公司在浙江、山东、河南、安徽等地投资建成10多家垃圾焚烧发电厂,却大部分处于亏损状态。该集团介绍,垃圾发电企业的盈利模式很简单,一是发电收入;二是政府补贴。垃圾发电投资大,国内垃圾没有分类收集,含水率高、热值低,垃圾处理技术难度大,导致垃圾发电的成本居高不下,即使有政府补贴也难以保证盈利,亏损成为了常态。国内目前建成的垃圾发电厂许多都陷入了成本与补贴之困,难以为继。

  其实,垃圾发电难以盈利的情形,是一种“国际惯例”。发达国家普遍采取垃圾焚烧发电方式。其中,新加坡垃圾焚烧发电率达100%,日本达到80%,西欧超过50%。垃圾发电产业之所以成为这些国家的朝阳产业,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政府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和补贴力度。这是因为,垃圾处理和垃圾焚烧发电,所追求的是环境和社会效益,属于社会公益事业,是政府政务的一部分。在这样的理念下,这些国家的垃圾发电事业都是政府支持,企业的经营风险很小。

  可以说,在世界范围内,没有优惠政策和各种补贴,垃圾发电难以产业化。在我国不少地方,虽然提倡垃圾发电产业,但却缺乏足够的政策保障,仅有的一些补贴优惠政策,也难以落到实处,这是我国发展垃圾发电产业近20年难以迅猛发展的重要原因。没有政策来“发酵”,垃圾不可能产生“蝶变”。笔者期望国内的垃圾发电产业,在投资、税收、补贴等政策佑护下,成为国内外资本追逐的“黄金”,而不是赔钱的“包袱”。

  《华南新闻》(2005年10月26日第二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