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夹生”英文标识亟待统一管理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6日10:46 北京日报

  “桥”是写成“Qiao”还是“bridge”?公厕翻译成“publictoilet(公共公厕)”,“保持车距”译成“keepspace(保持空间)”……对北京市民来说,街头公共标识牌上这些英文可以视而不见,但对完全不懂中文的外国人来说,却是无形的信息障碍。“我们硬件设施已经和发达国家的大都市相差无几,但这些英文标识却停留在小城市的水平,露了‘国际化’的怯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助理研究员刘永利说:“英文标识是给外国人看的,直接关系到一个城市的国际形象。”

  建设国际大都市过程中,怎么才能管好这几尺见方的标识牌,让在京的20多万外国人能“一目了然”呢?

  几个“婆婆”管一块标识牌

  “市政府对英文标识非常重视。现在的问题在于‘婆婆’太多了,反而形成了意见难以统一的局面,将问题搁置下来。”市民讲外语活动组委会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据介绍,目前与此有关的几个最主要部门就包括市外办、市语委、市交管局以及市旅游局等。

  管理的部门多,相互之间又没有形成一致意见,便导致了英文标识混乱和自相矛盾。市交管局设施处一位工作人员透露,全市范围内一大批蓝色路牌都已需要更换,但由于对一些译法的争议而暂时延迟了。其中最突出的是对“桥”的翻译,到底用拼音“Qiao”还是英文词“bridge”争论得很激烈。拼音“Qiao”有点不尽意,“bridge”则专指底下有水的桥;还有些“桥”和地名紧密相连,如洋桥、白石桥等,有些桥却是新建的立交桥。在没有形成统一意见前,设施处颇感为难。像这样为难的事情,在饭店、公园同样存在。

  据介绍,从一块几尺见方到数米见方的标识牌,造价达几十、几百乃至上千元。目前北京仅蓝色的交通牌就有数万块之多,而旅游景区、宾馆饭店等地的标识牌数量只多不少,更换的成本不是一个小数字。从这个角度考虑,解决公共英文标识错误问题,已是不容迟缓。

  “二把刀”替专家上阵

  从地铁站进入东方新天地,穿过几道一尘不染的玻璃门后,眼前是“扶梯暂停使用”告示牌,汉字下是一串密密麻麻的英文字“Thises-calatoristemporarilyshutdown”。一位物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请专业公司制作的!但在刘永利等人眼中,这种有板有眼的翻译其实“非常不专业,远不如用简单的closed、shutdown地道”。

  据记者了解,物业工作人员所说的“专业公司”其实是美术馆、琉璃厂附近常见的标识牌制作店。在琉璃厂一家因拆迁尚未重做店名的标识牌制作店里,记者甚至连基本的英文工具书都没有看到。王姓老板告诉记者,东家一般会自己附上必要的英文说明;万一需要自己翻译,就问问自己大专毕业的亲戚。工商部门审批营业执照时也没有对语言水平提出特殊要求。

  “不是谁都能做翻译的。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是和英语学院并列的。”刘永利在对英文标识翻译现状初步调查后感慨,现在几乎是读过英语的就敢翻译公共英文标识。“这相当让幼儿园的孩子写完整的文章!”中国译协资深专家、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教授王文炯说:“很多英文标识牌只是把英文字母和单词堆在一起,还不能说是‘英文’语言。”

  王文炯教授建议,对于重要的公共英文标识,应该有专门的专家组织机构来把关,杜绝英文“二把刀”参与;只有通过专家审核后才能与公众见面。

  亟待依法统一管理

  不久前在京召开的首届全国公示语翻译研讨会上,包括中国翻译学会、各高校翻译教学老师在内的专家们都纷纷表示,管理好公共英文标识,亟待政府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像北京这样的国际大都市还应该依据具体实际,制定地方法规条例。

  据刘永利介绍,目前东南沿海个别大城市就已经出台了公共场所英文翻译的相关“规则”,包括对相同事物的英译名统一、音译和汉语拼音使用、意译等进行了规范,总共有30款之多。出台规则以后,当地街头公共英文标识的拼写硬伤几乎消失,不规范的用语也大大减少。

  专家们建议,对英文标识进行统一管理,首先需要一个专门的部门负责此事。所有公共场所的英文标识,都应该送至该部门进行免费审核;制作英文标识的单位应当有参照规范和相应的资格认证。依据本地法规,应该成立包括外国专家在内的专家委员会,对有争议或者中国特有的名称翻译进行统一。这样才能消除分歧和混乱,使整个城市的语言环境趋于和谐。

  照搬国外惯用标识最简便实用

  “最简便而实用的办法,其实莫过于直接‘照搬’国外的惯用标识。”刘永利提出一项改进管理的建议。他表示,英文标识必须照顾到说英语、使用英语的人的感受。而那些约定俗成的公共标识,最“原汁原味”,也最容易让老外明白其中三味。像“re-funds(退货)”这样的单词,就不是对比汉语能翻译出来的。

  有专家表示,在“照搬”的同时,也应当注意使用习惯、风格的统一,最好选取其中一个使用较规范的国家作为参照。也有专家表示,应该在全球英语国家中进行比较选择,选用各国最准确的移植过来。

  本报记者童曙泉贾晓燕

  网络编辑:李亚敏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