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科普教学:一个尴尬的“替补选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6日11:09 南方日报

  本报记者 洪奕宜

  罗湖区第三届中小学生科技模型竞赛即将鸣锣,而就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星期里,福田区第六届青少年科技节也在如火如荼地举行;大约一个月之前全国科普日那一天,深圳市少年宫等单位主办了一系列以“培养科技创新力——科学普及,你我共参与”为主题的科普教育活动;深圳市少年宫乐高机器人实验室被正式命名为“第二届世界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WR

O中国区青少年机器人竞赛集训基地”……

  这一场场科普盛宴收获了什么?有多少青少年真正品尝享受到这些科普盛宴的成果?在这些对大自然、对外部世界怀有极大求知欲的青少年眼里,究竟什么样的科普教育才是他们所需要并且是感兴趣的?

  没有钱就玩不起?

  周四下午第七节课。罗芳中学二楼“三模”(车模、航模、传播)活动室,老黎一个人坐着。这间面积100平方米左右的活动室,老黎陪着它走过了足足10年。老黎是罗芳中学“三模”课外活动组的主要负责老师。为了准备11月份罗湖区第三届中小学生科技模型竞赛,最近一段时间已经成为他最为忙碌的时候。从9月开学以来,每天早上7点钟,黎老师就准时来到学校的羽毛球馆,指导那些准备参加科技模型竞赛的学生开展“试飞”。

  在“三模”活动室里,大大小小的桌子上堆满了各种各样的模型器材和零件:台钳、内燃机、发动机、机翼……黎老师说,这些都是他十几年来从事‘三模’教学留下的“家底”。“我现在就是靠着吃这些‘家底’来开展学校的“三模”活动咯。”说这话的时候,他的眼神有点呆,话里不免透出几分伤感和失落。

  “在科技兴国的环境下,现在对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是越来越重视了,可是投入经费还是有限,甚至是没有。”与其他学科不一样,“三模”教学倚重各种各样的模型器具。如果没有这些器具,“三模”教学就无从开展。而这些器具成本不一,像橡皮筋做的螺旋桨,一件大概七八块钱,机器人一套50元左右,而像一些需要运用电脑软件的器具大概需要二三百元,有些甚至贵得吓人。由于投入成本大,导致一些学校常常犹豫不决,而最终选择了能省则省的原则。

  十几年来从事“三模”科普教学工作,给黎老师留下了一个家底:“三模”活动室各种各样零散不一的零部件。“我现在十足就是个‘拣破烂’的。”黎老师开玩笑地说,“在地板上发现一颗螺丝钉,都要把它拣起来,也许就是可用之材。”而为了准备参加罗湖区第三届中小学生科技模型竞赛,在申请经费购买模型材料的同时,黎老师更是将它的“家底”认认真真地重新搜索了一遍,“能用的就用起来”。

  学钢琴还是搞航模?

  问及对孩子科普教育的态度,大多数家长都很支持。罗芳中学的黎老师也承认:“现在家长科普教育的意识越来越强。可是,付诸行动上的支持体现得还不够。”事实上,现今的家长们更愿意带孩子去学外语、钢琴,考个等级证书,这方面的热情远远比让他们去上航模班或车模班要高得多。“外语、钢琴都有等级评定,而且在有些升学考试中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砝码;而参加科技比赛获奖,虽然也是一个能力证明,但是目前能优先录取的也只有在参加全国类比赛获得好名次的,这个门槛是比较高的,能获得奖项实在不是那么容易。”

  而对学校而言,一方面随着每学期学生人数的增多和扩招,另一方面课程改革也在逐步推进,学校不得不想方设法将各类“闲杂教室”利用起来,或改造为课室,或开辟为舞蹈室、图音室等艺术类场所。黎老师就是这样看着学校用于开展烹饪课教学的课室从有到无,他担心:是不是有一天他的“三模”活动室也会遭遇同样的命运?他十几年积攒起来的“家底”是不是会一点点地消失?

  “三模”是不是已经成为一门公认的学科?对于这个问题,黎老师自己也不知道。上周四下午第七节课,原本是每周一节的“三模”课外活动,却因为学校临时安排而让位于广播操彩排。他一个人站在活动室里,望着窗外操场上穿着运动服彩排的学生,若有所思,也若有所失。像这类情况其实在很多学校里并不少见。从这点看来,科普教学只是一个角色尴尬的“替补选手”。

  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科普?

  大大小小的科普活动,究竟让青少年收获什么?在孩子们眼里,什么样的科普教育才是他们所需要并且感兴趣的?福田区教育局副局长、区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理事长黄孔辰指出,目前学校开办青少年科技活动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重成果轻过程,重显性成果忽视隐性成果。这就导致原本是大众性、普及性的科普活动变得“功利”起来,这种社会“功利”性态度也会慢慢影响到孩子本身,让他们也学会了盯着比赛结果,盯着证书,而不去享受在操作中所得到的快乐与体验。“竞技活动的目的在于提供一个平台,让不同学校、甚至是不同国籍的青少年聚集到一起,切磋技艺,一起探索科学的奥秘,在学习中体验成功与失败。”

  黄孔辰还指出,目前学校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缺少软硬环境的支持,缺少与学科教育的有机结合。“难道开展科技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多培养一些科学家吗?显然不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培养一种科学素养和动手创作能力才是主要的。既然这样,在不同学科的教学中就应当将这种理念加以有机整合,并渗透到各个学科当中,这才是最主要的。”他提出,在活动的过程中应注重对青少年的人格教育,他还建议为青少年科技活动的爱好者建立“成长档案袋”,跟踪记录他们的成长与成果,有利于激发他们奋勇进取的精神。

  刚刚结束的第七届高交会谢绝16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入场参观,这说明由政府操办的这场高科技盛宴,在专业性方向和社会公益性的摇摆中,开始朝专业化的方向倾斜;但是将非专业人员特别是青少年拒之门外,这一举动颇引争议。不少人质疑:深圳科普的设施与投入能否满足青少年的需求?从财政的投入看,目前深圳对于科普的投入似乎非常有限。有关数据显示,去年上半年市级专项科普投资仅250万元,平均到每一位市民身上一年的科普投入不足1分钱,而北京、上海则达到人均每年0.5元的水平。从馆所设施看,作为主要的场所,深圳科技馆科普活动场地面积偏小,常设的科普展览只有36个项目,规模小、档次低,而博物馆、野生动物园、仙湖植物园、小梅沙的水族馆,是深圳进行科普教育的最生动、直接的场所,但是没有免费供自由参观和细致讲解。

  黄孔辰认为,要让青少年科普教育真正普及起来,需要软硬环境的支持。就在此前刚设立的“深圳市少年科学院”和“深圳市科普教育基地”,正在致力于为全市青少年开展公益性科普教育提供一个软硬相互支持的基地。

  要普及还是要精英?

  罗芳中学从去年开始在初二年级开设了“三模”学科,每个星期上一节课,每个学生一个学期交20块钱,作为购买“三模”设备器材的费用。每人每个学期这20块钱,应该买些什么?可以上些什么?黎老师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单元的课程一般需要一个月四节课的时间——一节在课室教授基本常识和原理,一节在户外教学生“试飞”,此外还有两节课是实践测验考评;按照每个学期教授三个单元的进度,每个单元准备一套模型材料,每套的选择标准也就大概只有六七块钱。而这就决定了只能购买一些简单的、易于操作的“三模”材料;相比之下,在面向整个年级甚至是全校的科普教学活动中,花几百块钱购置诸如机器人竞赛类的“贵族”科普项目所需的模型材料,实在是花费不起。

  那么,如果学生愿意掏钱来上这类科普课,学校能否提供?“能花高价购买材料并接受这类科普教育的毕竟是少数,作为面向全校学生的科普活动,我们不期望通过每周一节的科普课,就能把学生个个都培养成为科学家,但是,我却能想办法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这也是学校开设这类课程的最主要目的。”黎老师说。

  黎老师又告诉记者,参加科技比赛则另当别论。“既然是比赛,就包含有竞技的意思。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话,花钱购买几百块钱的材料然后参加竞技比赛,这是可以的;当然,学校也是欢迎的。”据了解,此次就有两名学生自己掏出200块钱参加电动轨道四驱车竞速赛,这在只需要花几十块钱的项目中可算是“贵族项目”。

  谁能报名参加这类科普竞赛?有时候,这就不仅仅是一个兴趣爱好问题,或者是技术能力问题,而是与家庭经济条件挂上钩。在这种情况下,科普不“普”也就可以理解。珠光小学就曾遇到这样的问题。今年7月份,该校代表全国参加在日本大阪举行的2005年机器人青少年世界杯赛,这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水平最高、技术含量最高的机器人活动项目。在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0多支代表队中,珠光小学作为中国的惟一代表队进入了最后的机器人舞蹈总决赛,并最终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在荣誉的背后,珠光小学的彭校长向记者讲述了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在校内选拔中,有6名学生经过层层选拔取得了参赛的资格,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学校却犯愁了:要去日本参赛,每个学生的费用就得上万元,学校为学生们出一半的经费作为资助,另外一半的费用则由学生承担。当时恰好面临经费紧张,学校考虑减少一个参赛名额,而这6名学生中有一名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于是学校就试着把电话打到了学生家里,征求家长是否愿意让孩子参加比赛。得知了学校的意思之后,家长急了:“我家孩子从小到大就很喜欢玩弄这些东西,这次的机器人比赛是他梦寐以求的,怎么忍心因为怕花这笔钱而不让他去比赛呢?这钱,我们得出!”既然家长这么坚决,学校最终还是让这7名孩子代表学校到日本参赛。

  图:

  罗湖区第三届中小学生科技模型竞赛将于11月举行。为了帮助参赛学生作准备,最近一段时间是黎老师最忙碌的时候。

  本报记者 何俊 摄

  在学校球场上经常有“三模”课外活动组的学生在演练。

  本报记者 何俊 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