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公信力”解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7日03:09 舜网-济南时报

  公信力看不见,摸不着,却遍布于社会的每个角落,蕴蓄于每个社会成员的眼里、心里,公信力指数的高低,是检验社会和谐程度、廉政水准、社会氛围的重要标尺。

  冠生园头年的月饼陈馅用于第二年月饼生产,拖累了整个行业;西安足彩宝马案发,让整个福彩足彩全面受损;一出了“三盲”院长姚晓红,曝出湖北佘祥林、湖南滕兴善等弥天冤案,司法的公信力就打了不少折扣;有了孙志刚被活活打死、太原警察打死北京警察

的种种,警察的公信力也就受到了连累;出了湖南郴州、河南濮阳高考作弊案、北京英语四级考卷严重泄密案,考试殿堂的神圣也就遭到了玷污;大专未修完,硕士文凭却拿到了手,攻读博士的官员论文由写作班子“代劳”,这文凭的公信力也就大幅下降了;兴宁矿难之前七位专家“开采安全”的签字,与矿难中123条鲜活生命的终结,让学术良心、知识尊严蒙羞;讨伐黑哨的风暴仅让一个叫龚建平的裁判投案自首蹲了监狱,足坛反腐的公信力也就滑到了冰点……

  不能把公信力的丢失武断地归咎于媒体的“多事”。因为公众不只生活于新闻舆论中,更生活于实际生活里。公众的亲身经历是媒体替代不了的。何况媒体自身也要赖以公信力才能生存。缩小媒体议题与公众议题之间的差异,建立和谐、真实的自由空间,正是媒体自己盛而不衰的源泉。而媒体监督功能的有效使用,又是避免公信力下滑的重要元素。

  不必过高估计正面典型对提升公信力的效能。鹤立鸡群式的典型加上一哄而上的“轰炸”,反而容易造成公众心理的逆反。公信力的缺失,对典型宣传常造成致命的杀伤!

  不能将公信力的丢失简单地归咎于公众的偏见。偏见之“偏”,是以痛苦的物质与心理损失为代价的。“一自高唐赋成后,楚天云雨尽堪疑。”一旦所“见”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固性,并且产生扩散效应。例如“水数字”泛滥成灾,公众对相关统计数字就将信将疑甚至全然不信;“非典”中“负责任地说”后被证实为满口谎言后,人们对其他“负责任”的说法也就心存芥蒂;沈阳“慕马大案”牵连出一百多号贪官,襄樊孙楚寅腐败案又牵扯出一百多号贪官,官场公信力同样要受到连累。“假成真”后“真亦假”,呈现出真的假的搅成一锅汤的尴尬结局。公信力一旦不如“私信力”,哥们儿、江湖义气的走俏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公信力不是一天两天、一个人两个人、一件两件个案即可以形成或者失落的,那是一点一滴的积攒过程。公信力的“视角残留”、思维惯性是不可忽略的存在。如果把公众“情感创伤”的痊愈看得过于容易,那骨子里透出的不啻是对公众情感的漠视,是对公众人格尊严的轻慢。

  信用、信誉、诚信,其实是公众组织与公众人物立世的根本与长盛的奥秘。眼下,我们必须像燕子垒窝似地进行公信力的艰苦垒筑。(符 号)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