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第一次出国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7日03:09 舜网-济南时报

  1965年9月,我正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进修,外交部教育司让我随文化部一个代表团去西欧考察,这对一名还在学习的学生来说,机会实在难得。那时,我从未想过出国,同班同学中好像也没人出过国。系领导找我谈话,说除完成翻译工作外,在思想上更要经得起西方腐朽思想和东德修正主义思想的考验。于是我开始准备,包括选读一些马列著作和反修文章。

  代表团团长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共山东《大众日报》新华印刷厂厂长姜信之(解放后出

任位于北京车公庄的新华印刷厂厂长)。那次出访主要是了解西欧先进印刷技术,特别是彩色胶印机的情况,为印刷高质量的毛主席彩色画像和《人民画报》等做准备。为了联系实际、增加针对性,领导要我暂停上课,专门去新华印刷厂劳动一个月,学排字拼版,并向一位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工程师学习有关印刷程序的英文表达。劳动结束时,我编了一本中英文印刷词汇对照的小册子。姜厂长和那位工程师不无夸张地赞扬说,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中英文印刷辞典。

  我们的代表团由九人组成,第一批六人先行经开罗飞巴黎。姜厂长和中国印刷所的一位专家有事留下来晚两天启程。我是团长译员,所以也暂留下来。不幸的是,第一批同志乘坐的飞机在飞开罗时发生事故,六位同志全部遇难。代表团遂取消第一站访问法国的日程。我们三人承担了九人的工作,改为经停伊尔库茨克和莫斯科,先访问瑞士。这样,我又多了一次经受“苏修”考验的机会。那时中苏关系极坏,我驻苏联大使馆门口有苏方什么人监视每一个进入使馆的人。在莫斯科的一天半时间,我处于亢奋状态:一方面警惕周围苏联人的动向,对个别年轻人的奇装异服,也在心里提醒自己别受影响;另一方面,又为来到自己向往已久的地方而高兴。

  我在日记里写到:“啊,这就是伟大领袖列宁的故乡,是沐浴我成长的阳光,是我和我的‘同学少年’决不允许叛徒损坏的地方。”(这里的“同学少年”引自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在西德,我特别珍惜访问波茨坦的机会。1945年7月,中美英发表的《波茨坦公告》规定,在战胜日本后立即将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在英国,最使我激动的是拜谒马克思墓。我在那里伫立良久,偷偷咽下一腔泪水,我默念着墓碑上铭刻的马克思的一句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深夜,在伦敦一家破旧小旅店(那时代表团钱少,住不起好饭店)的被窝里,我偷偷写了一首表达对马克思敬仰深情的诗,说马克思“永生在大众心间”。年轻人不知天高地厚,回国后我把这首小诗寄给了《人民日报》。发表时,《人民日报》资深编辑孙乃亲自帮我加了注,他在诗后注明“作于伦敦旅次”。其实,我到现在也不太会用“旅次”这个说法。孙乃还用工整的毛笔字给我这个他素不相识的学生写了信鼓励,增加了我对党报的敬意。若干年后,听说他在“反右”中受过委屈,但一直对党报事业充满热情。

  我们那次访问日程紧凑,我在途中为团长作翻译;到了住地,送洗衣服、订饭、结账等事也干。

  当时我国与西德没有外交关系。为了交朋友,在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赢得我国有史以来第一块体育金牌的地方——多特蒙德,姜团长让我与西德企业界人士赛乒乓球。我在胶南读初中时,有乒乓、铁饼少年运动健将称号,所以轻松地战胜了对手——想来,那是我第一次参加“国际赛事”呢。(李肇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