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薛伟:成功背后的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7日04:14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薛伟:成功背后的故事
标题书法梁永琳

  作为世界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奔忙于世界各地演出是人们认为很正常的事情。可是薛伟不同,他说:“我以前的生活可能有所欠缺,我要过另一种生活。”“也许有人的适应性强一些,有人是乐此不疲,还有人出于虚荣不愿意透露这种竞争中的冷酷以及漂泊、流浪的孤单、寂寞。我只是不掩饰自己的感受而已。”薛伟解释。我希望他把这些感受说得透彻

一些,他回应:“那就随便聊聊吧。”

  适应寂寞

  薛伟在事业上是一帆风顺的。1985年留英深造,次年得到柴可夫斯基国际小提琴大赛的亚军,隔一周又在英国卡尔·弗莱什国际小提琴大赛中夺得金奖及所有其他奖项,同年又获得英国青年独奏家年奖。1986年被国际音乐界称为“薛伟年”。一位记者记录了他获得柴可夫斯基大奖亚军的情形:“1986年的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大赛会场上,天气燠热。一个神情闲散、似乎什么都不在乎的中国青年小提琴家,披着长发,吐着舌头,坐在街边,正为此地没有他最爱吃的水果大为苦恼。‘真是受罪!’他说:‘不如回家算了。’没想到这个显然缺乏斗志的选手,却在后来的十八天冗长竞赛中过关斩将,胜过他的四百多个对手,得了第二名。这个顶尖的小提琴家就是薛伟。”

  很快,他就嗅到了冷酷的味道。第一次通过钢琴家傅聪的太太找到经纪公司时,他还是学生。与经纪人见面,他有点居高临下的感觉,认为自己身怀绝技。经纪人却不像他想象的那样热情,交谈完后淡淡地对他说:“回去等着吧。”经纪人的冷淡挫伤了他,这年他22岁。他明白这份职业的冷酷已经来临。果然,经纪人把他介绍给一家演出公司,但报酬并不高。薛伟血气方刚地问公司老板:“傅聪也在这家公司,演出报酬很高,为什么我的很低?”老板满脸通红,生硬地回答:“我们的条件就是这样。”

  薛伟戏称自己17年在全世界的演出为“高级走穴”。“实际上,这种漂泊、流浪的生活刚开始一年多,我就很厌倦了,但我无法停下来,我必须学会承受———为了我的音乐,为了不失去每一个机会。”一次到东京演出,抵达后薛伟抓紧排练,音乐会很成功。但薛伟却在第二天清早洗完澡出来,突然头晕目眩,栽倒在地。等慢慢醒来,发现自己躺在桌子下,背被撞破了。他感到一种无言的孤单。“这是一种健康的生活吗?”他问自己,他很清楚答案是什么,但他不能停止冲刺。

  去年12月11日,在北京举行“中国小提琴家双雄会”,薛伟、吕思清“较劲”。媒体把他们的对决评价为“西门吹雪和叶孤城”,意为两位高手过招。薛伟在演出现场亮出自己的拿手曲目《霍拉舞曲》,全场掌声雷动。音乐会是成功的。回到现实,他在几日之后独自度过了不惑之年的生日,蛋糕是酒店服务员送来的,却没有朋友和他一起分享。

  适应冷酷、适应寂寞,这就是一个成功艺术家所要付出的代价。对薛伟来讲,拼搏的结果当然是值得欣慰的。26岁时,他已经成为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是唯一的东方人。至今,他为多家国际知名唱片公司录制的CD唱片屡获大奖,成为当今华人小提琴家中录制唱片数量和唱片发行量最多的艺术家。

  美丽代价

  薛伟曾两次演绎中国家喻户晓的《梁祝》,两张CD印记着他不同年龄的诠释。第二次竟留下一段美丽往事。1996年冬天,俄罗斯天寒地冻。薛伟下榻后才发现,经纪公司给他安排的住处极为简陋,房间中一架老式的手摇电话陈旧不堪。他的情绪受到极大影响,当即骂了一句:“这鬼地方,哪是人住的!”第二天早上,他自己去找早点吃。不会说俄语,他只好靠鼻子闻。摊头小老板看着他比比画画,极其冷淡。他的笑容也像冰块一样冷冻起来,不再绽放。

  有一天,他到银行换钱,遇到一位俄罗斯女孩,叫塔妮娅。女孩问他:“你是中国人?”他非常意外,马上回答:“是。”两人交谈起来。原来塔妮娅是个大学生,学的是中文专业。薛伟如遇知己。塔妮娅经常来看薛伟录音,对薛伟推崇备至:“太棒了!拉得太棒了!”两人形同情侣,一段梁祝般的情谊注入薛伟的唱片中。这段友情持续至今,塔妮娅曾到英国、中国看望过薛伟。薛伟总结这张唱片的效果:“以情带声,更深地走到了琴声的背后。”

  《爱的致意》专辑倾注了薛伟7年的心血,他的目标是追求完美。录音时正值2003年的冬天,北京很冷。录音棚没有暖气,他冻得只能拉一段,停一停,用暖水袋焐焐手,不停地来回走动走动。等身体暖和一点了,再拉。实在撑不住了,他就跑到附近一家酒店去休息,但根本无法入睡,满脑子都是音符。不停地喝咖啡、抽烟,但顶不住。经不住大家劝,他喝了参汤,还真管用。这张唱片录制了好几天,薛伟经常要熬夜到凌晨。一次,半夜三点了,他仍旧对一首曲子不满意,要求重来。钢琴伴奏迈克告诉他,已经很完美了,可他坚持他的想法,直到最后体力不支,才决定改到第二天继续。第二天,当迈克把那段凌晨三点的录音放给他听时,他泪流满面。因为这的确是他拉得最好的。在这张专辑里,他拉出了世界上速度最快的《无穷动》,而《霍拉舞曲》中娴熟的上下连顿弓技术几乎无人可以企及。录完音的那天晚上,已经几天没有好好吃饭的薛伟和大家一起冲出去,饱餐了一顿。平常潇洒的他捧着比他脸还大的碗,呼噜呼噜吃了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爱的致意》成为当年销量最好的唱片。

  把握生活

  2000年,薛伟卖掉了英国两幢房子,买了一把制作于1722年的“斯特拉底瓦里”小提琴。他结束了在英国17年的生活,移居美国洛杉矶,因为他喜欢洛杉矶的阳光。“啊,这才是生活!”他将眼睛眯成一线,略带鄙夷地说:“伦敦阴沉沉,住久了人也变得阴沉。”阳光、海滩、一抹黄昏斜照的暮霭余辉以及安静的氛围,薛伟在不惑之年选择了这种生活方式。“我以前的生活可能有某种欠缺,我要过另外的生活。一个人年轻时如果不奋斗、不努力工作,就失去了发展的大好机会。然而中年时期如果仍没有自我保护意识,无论对于艺术还是生活方式,都是不利的,并且他的艺术生命也不会很长。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很自然的变化。”显然,这不是消极,而是一种成熟标志。

  移居美国后,他托中介公司将英国剩下的一幢房子租出去。第一次回去,见住在里面的有意大利人、南非人等。他们知道他是房东,很惊讶于他的年轻。到现在,他们看到他在英国出版的唱片,还会很骄傲地对别人说:“这是我们房东的。”薛伟被生活中这些普通的情形感动着。“我开始珍惜一些生活中平常的东西,慢慢地,在演奏中我懂得用心去体会。比如说莫扎特的作品,有两种人能演奏好,一种是天真烂漫的儿童,能把纯真、真诚表现出来;一种是白发苍苍的老人,经历了一切后,仍能用最善良、最淳朴的心看世界。没有丰富、真诚的内心世界,你是很难胜任莫扎特的。”

  2005年3月,薛伟受聘担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他又回到了母校。当年正是从这里他走向世界。在北京安静的家中,他从容、充裕地准备着与美国EMI百代公司的合约中将要录制的唱片。他是和该公司签约的第一个华人艺术家。《爱的致意》已经完成,《梁祝》会被他再次演绎。这是沉静之后的演绎,它们一定会渗透他对现在生活状态的感悟。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10月27日第七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