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千万美元资助大学的落脚点是建大楼?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7日18:09 人民网

  日前,海外华人廖凯原先生计划捐赠千万美元给复旦大学哲学系,资助其办成相对独立的哲学学院,校方则决定借此兑现法学院大楼的承诺,说服廖先生转而资助法学院。一笔千万美元捐款易主风波,由此在复旦引发学科歧视讨论。

  在我看来,除了再次引发热门学科与社会基础学科孰轻孰重问题的争论,同样值得令人关注和思考的还有廖先生那千万美元巨额资助款的使用问题。

  观廖先生的初衷,除了要把复旦哲学系办成相对独立的哲学学院而需建一栋新大楼,更为重要的是"邀请国内外一流哲学大师来此办讲座,成为国内第一、国际一流的精神中心","最终使之成为一个学者大师聚会的地方"。可以说,廖先生投资巨款的目标,是为了"请大师、办大学"。

  然而从事态的发展来看,复旦上下考虑更多的则是将引来的巨资用在建大楼上,其分歧不过是建"哲学大楼"还是"法学大楼"。在法学院看来,建大楼似乎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否则便要"两个教授换着上下班"、"学生到老师家请教问题便可能引发性骚扰"……在哲学系看来,建不建大楼更是重视不重视哲学地位的问题,上升到学科歧视的高度。在学校看来,更是怎么有效益怎么来。试问:如果胸怀坦荡,"学生到老师家请教问题"怎么就成了"雷池"?难道"两个教授共用一个办公室"的后果真的就那么严重?哲学发展基金更有利于学科发展,还是"尊严和面子"更重要,一定要舍之而"向学校讨个说法"?

  在一些人的眼里,"办大学"的概念早已等同于"建大楼",当千万美元的"意外之财"降临时,更是急不可耐的将"建大楼"的欲望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将"办大学"的终极目标抛于九霄云外。这种"丑态"于复旦校庆之际上演,不仅是百年复旦的耻辱,更是对"大学精神"的玷污。

  "大学者,非大楼也,大师之谓也。"我甚至想,如果不能将千万美元的捐款真正用于大学的学科建设发展上,而是又去去建什么"鸟"大楼,廖先生的资助还有没有太大的价值和意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