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如何解读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调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8日00:00 红网

  一份来自内蒙古第三医院精神卫生治疗中心的调查表明:近年来,我区大学生患心理疾病的人数正逐年增加,大学生自杀、自卑、神经衰弱、精神抑郁症等突出的心理问题正在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有学者建议,学校应该开一门专门对青少年心理进行辅导的课程,让学生能私下与老师匿名沟通,敞开他们的心扉,以利于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内蒙古晨报》10月26日)

  一提到大学生自杀、自卑、神经衰弱、精神抑郁症等诸如此类的事件,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心理教育缺失问题,以及家庭教育和学校的教育方式方法问题,甚至矛头直击当今的教育体制,却鲜有人关注困扰大学生群体的另外一重原因,无所不在的“贫富差距”。“穷人太穷”正困扰着越来越多的贫寒学子,并将其引入歧途。事实上,在高校中大学生贫富差距很大,一些家庭条件差、贫苦的学生有很重的自卑感,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恰恰正是导致悲剧的罪魁祸首。

  而教育,一种崇高的公益事业,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大计;大学,一个充满人文意味的知识殿堂,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象牙之塔,本应成为平等的乐园、公正的场所,却充斥着“惟金钱是瞻”的庸俗世象,大学教育的应有之义被肢解殆尽,公平、平等遭遇迷失的尴尬,这是何等的悲哀和不幸。

  大学校园也出现贫富差距着实令人忧虑。在市场经济的社会背景下,大学校园生活也跟着呈现市场化趋向,亦步亦趋所谓的市场法则,任由贫富差距愈来愈大,认为有钱了就应该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条件,致使某些大学生遭遇“消费失控”;以所谓的“法律标准”打破现存的校规校纪,使很多高校面临管理理念困局,是脱离社会、教育实际妄论“人权”的无稽之谈。大学固然不能改变学生来自单个家庭的贫富差距的原初社会身份,但大学可以借助教育功能重新整合贫富差距,以教育独立的价值判断抵制社会贫富差距的影响,让每一个大学生站在平等的起点上进行竞争。

  毫无疑问,都是教育产业化惹的祸。教育部负责人日前表示,教育产业化违背了我们的办学宗旨,甚至可能毁掉我们的教育事业。想来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如果社会贫富差距冲击校园问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非但会给贫困学生的心理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会影响到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形成,亦是下一代能否健康成长、社会能否良性发展的先决条件。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亦是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

  同时我们不应忘记,大学生首先是“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适合社会的良性法则在他们身上未必就是恰如其分的最佳选择。对于那些相对富裕的学生,应顾全大局,不要无限制地“露富”,更不要生活奢糜,不要给身边的贫困学生带来不必要的压力,而是要伸出温暖的援助之手;也不要片面地认为大学生因成年就应该有生活的主导权,应对大学生实行“社会化管理”,质疑并挑战校规的合法性。要知道,过度主张权利而忽略个体特性,只会使大学生的权利观变质、异化。校园和社会并不存在对等的社会原则,所谓的“以法治校、不及其余”只能算作是超越现实的空想主义的化身。

  显而易见,在社会问题的冲击面前,大学应担当起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以为,高校应依据实际情况,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健全有效的抵制校园贫富差距的机制,筑起遏制社会贫富差距等庸俗世象的铜墙铁壁,实行严格的准军事化管理,限制贫富差距的日益拉大。学校应对个别学生在学校过分高消费的行为实行监管限制,并加大对特困学生的资助力度,多渠道开辟校内勤工助学岗位。与此同时,要形成多管齐下齐抓共管的格局, 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的消费观进行正确的引导。唯其如此,大学生的心疾隐患才会有所平缓,“象牙塔”才不会为庸俗世象所侵蚀,才成其为真正的学习乐园。

  (稿源:红网)

  (作者:郭立场)

  (编辑:潇湘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