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岩松看台湾》:心灵体悟之旅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8日05:17 舜网-济南日报

  其实去台湾,不过是一次平常的采访,有人有事,可回来之后,见到的人都好奇,问长问短,这次采访就变得不寻常起来,我想这并不是一种幸福的感受,就像罗大佑歌中唱过的“朋友之间越来越有礼貌,只因大家见面越来越少”,这神秘与好奇就与海峡之间无“桥”而有关。我并不是第一次去台湾,也因此少了第一次的敏感与好奇。

  第一次是四年前,飞机未落地时,紧张与敏感就无处不在,遇到国民党党员说什么

?遇到民进党党员怎么办?别人嘴里说出反动言论怎么办?其实当飞机落地,想像变成了人与人之间真实的交流,恐惧与紧张就让位于熟悉与亲切,曾经以为不易化解的就那么轻轻一笑便带了过去,这让我想起医学中的一个词:脱敏。两岸之间需要脱敏,互不走动时的敏感与猜疑需要多多走动来脱敏,这之间,媒体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这次去台湾,栏目名字起得很个人,叫“岩松看台湾”,这一直让我有种掠人之美的内疚感,因为为此付出努力的人太多,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单说这栏目名,一个“看”字,调动的似乎只是眼睛的功能,但我觉得不是,还有鼻子、耳朵和嘴,而更重要的是心。那么,结束11天的台湾行,这些器官都收获了什么?

  嘴是最冤的,虽然节目中给人的印象是我们被秀芳带着四处吃,但由于闹肚子,美味只是舌头的感受,镜头一拍完就不敢入肚,然而短暂的接触,还是留下了台湾小吃美味的印象。

  鼻子是很入乡随俗的器官,这次去台湾,“味道”给我的感受很中国,因为走在台湾的街镇之中,那熟悉的味道并不让自己有离家感,这儿是辣椒,那儿是酱油,鼻子稍做努力,就辨得出佳肴的方向,这味道让自己在台湾从未迷路。

  而耳朵是被照顾的,这几年大陆娱乐节目的火爆,让相当多的主持人说起话来貌似台湾朋友,因此这次到台湾就像见到了大陆综艺节目的主持人,少了别扭多了亲切,更何况还听到那么多让人开心与温暖的心里话,耳朵更是受宠若惊。

  那么眼睛与心呢?

  有许多被眼睛看到,同时也被镜头看到的东西交给了观众,可还是有一种看到的东西,进不了镜头却留在脑海里,比如台湾的细节与软件。

  论硬件,大陆的很多城市怕是远远超过了台湾的几座城市,没办法,咱们有后发优势。可是再认真一点,看到软件,便看到台湾一些独特的优点,闹市中,大家全规规矩矩地排队,没人插队;坐自动扶梯时人们自主地站到右边,为着急的人留着左边的路;大街上看得到不少残障人士,后来我们才知道,这是因为城市中的相关设施齐全,残障人士可以很方便地走出家门;随处可见的志愿者让人明白富裕之后人们应有的选择;还有证严法师主持的慈济会为社会心甘情愿地做着扶危济困的善举……这个时候才会知道台湾虽然不大,但要真正走到深处,却不是几天几月的旅行能够做到的,需要用心去体悟。

  自然要把心留到最后。还要先说感谢,要感谢两岸有关部门的善意,没有这善意,大家依然会处在想像中的紧张状态,而在交流中多了这善意,才知道这想像的可笑。这其中中央台办的放松与宽容,让我印象深刻。

  没有东森电视台便没有《岩松看台湾》的露面,这并不是句客套话,毕竟和东森是相识了很久的朋友,我们还没有启程的时候东森就已安排妥当,还未出发便看到了成功的影子;我们这个栏目虽然叫《岩松看台湾》,却因为秀芳而提高了收视率,这个自知之明我是有的。

  能不感谢我在台湾的被采访者吗?当然不能,几乎没人拒绝接受我们的采访,这已经是一个奇迹,而且大家把那么多精彩而又掏心窝的话留给了我们,想要道声感谢,这两个字就有些轻了,一切都在心里。

  还有观众,还有我们遇到的台湾每一个普通民众,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回味的东西。记得有一句话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那么我们装着这样多的感谢,我们的心可不可以更大一些?回来了一段时间,但这时间不用来回味,而用来为下次出发做好准备。

  我相信这次跨越海峡之行不是第一次,这只是一个开始,过后不久,秀芳应当来看大陆,然后明年我们再去台湾,然后……一切都会变得寻常,变成习惯,没人再敏感,没人再好奇。先别去谈久远之后我们的梦,先从清晨我们彼此给对方的第一个笑脸开始,这个时候,我们应当告诉罗大佑,朋友之间应该没大没小,因为大家见面时候很多,不是吗?

  (《岩松看台湾》 白岩松 刘爱民 王立明/著九州出版社 2005年9月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