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乡间走出农民石刻家(百姓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8日05:20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乡间走出农民石刻家(百姓故事)

  ●与诗结缘

  张文全今年57岁,现住四川泸州市纳溪区白节镇福华八社。1960年3月,在好友王尚贤家,张文全读到一本没有封面封底的诗集,那清丽的词句,铿锵的韵律,一下抓住了他,

从此他苦读诗书,拜师求教,与诗歌结下不解之缘。

  张文全记忆力惊人,尤其是诗歌,几乎过目不忘。《红楼梦》他比较喜爱,看了两遍,至今尚能大段背下来,书里的诗词,只要提一句,他就会不假思索,将整首背出来。

  经过几十年磨砺,张文全的诗词功底日渐深厚。兴致高时,一天能写几十首。他写诗不拘形式,有时写在纸烟盒上,有时写在地上,有时刻在石头上,有时则只是随口吟出,随写随丢。现存的几十首诗,都是诗友们觉得好,投给刊物,变成铅字保存下来的。好在他记忆力好,几十年里写的诗,大部分尚能背下来。

  ●逐出师门

  1964年冬,为了谋生,张文全决定去学石匠。师傅在当地颇有名气,见他聪明伶俐,人又勤快,对他特别偏爱。唯一不满的,是爱看闲书。师傅劝他,说手艺人只有把手艺学精,才是正事,看那些闲书有何用?张文全不听,照旧我行我素。师傅说了几次不见效,就下逐客令,叫他回去,从此不再理他。

  张文全的学徒生涯,从开始到结束,一共只有13天。他没有另拜师傅,决心自学。一有空,就拿着工具,去打房前的石头,练习开石凿料。寒来暑往,一年后,张文全打坏了两套工具,手艺有了不少长进。恰逢表哥建房,需打地脚石,张文全以不要工钱为代价,揽到工程。工程做得非常出色,终于一炮打响,开始有人请他做活了。不几年,就盖过师傅,成了当地的知名石匠。

  ●爱上雕刻

  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修房造屋的人很多,请张文全干活的人经常需要排队。主家有了钱,对石工的要求也高了,逐渐由实用向既实用又美观转变,甚至有人专为摆设而请他雕一些花鸟虫鱼、飞禽走兽、人物故事。这些活儿张文全没有做过,不敢接。有人就嘲笑他。张文全一听就火了,赌气把10多单生意全接了下来。“别人能造飞机、造卫星,我就不信雕不好石头。”

  没有老师指导,也没有作品借鉴,他就想了一个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实物模仿。刻羊就用羊做模型,雕鱼就照着活鱼雕,刻人物全凭记忆。他雕作品,不讲章法,不打草稿,在石头上画一个圈,找个中心点就动工。雕刻顺序全凭兴趣,有时先雕头,有时先雕尾,有时从中间下刀。无论从哪里开始,都能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张文全毛笔字写得不好,替人刻碑最初是请人写。后来他买了本字帖,于劳动间隙,自己练习。苦练了半年,便开始自书自刻,加上他有作诗的特长,可根据主人的要求,随意撰写碑文,顿时名声鹊起,成为川滇黔一带知名的雕刻师。

  ●难找徒弟

  名声大了,张文全追求也更高,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传世。今年初,他摆了一个擂台,说川南一带的雕刻匠人,只要有人手艺超过他,他替人做工,分文不取。此话一出,立即在石匠群中引起轩然大波,有人说他太狂,不知天高地厚;好心人则为他捏把汗。但擂台摆到现在,却无人迎战。张文全很失望,他说他摆擂台的目的,是想找人切磋技艺,提高自己,谁知事与愿违。

  张文全律己甚严,对徒弟则近于苛刻。他收了4个徒弟,但都不满意,第5个是他的儿子,小伙子干活勤快,心里也明白,但拙于辞令,诗书均不在行。张文全说他将来可以是个好石匠,但成不了雕刻家,更不能传承他的技艺。

  张文全理想的徒弟,必须头脑灵活,能诗能画爱雕刻,有力气,能吃苦。条件不算高,但不好找。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都到城里闯去了,农村的年轻人很少。如今农村致富的门路很多,多数人不希罕干石匠,觉得这手艺,又辛苦又不赚钱,没有什么前途。

  对年轻人的观念,张文全不愿苟同。他依旧固守自己的理想,到处游说。他坚信终有一天,会找到一个理想的人来传承他的衣钵。

  张文全(左)在专心致志雕刻。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10月28日第四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