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配角也能成“名角”(数据看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8日05:21 人民网-华东新闻

  

配角也能成“名角”(数据看盘)
10月27日上午,甬台温铁路开工。基础设施的改善,将使长三角沿海城市再次获得发展助力。

  龚国荣吴明京摄

  编者按:审视长三角16城市前三季度的主要经济数据,除了上海一如既往地充当“

龙头”、苏州等城市依旧星光熠熠,还可见一个新特点:过去大家甚少关注的一些“配角”城市,也在自己的一隅发出光芒,引领风骚,有的甚至盖过其他“名角”,也有一些领域出现了以往不同的轨迹。为此,我们特地请统计分析师杨晋超为大家逐一盘点数据,并请上海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郁鸿胜分析原因。

  地区生产总值:苏、通并列领跑,投资拉动结果显现

  杨晋超:今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稳步向好,增长速度平稳,1—3季度,江苏及浙江两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也分别达到14.3%和12.1%。与此相对应,长三角16个城市经济也普遍呈平稳较快发展之势。各城市中,浙江所辖各市增速相对偏低,江苏增速普遍较快。

  在16个城市中,苏州和南通增速均达到15.5%,并列领跑。无锡增长15.2%,南京、常州均增长15.3%,紧随其后。浙江7市中,增长最快的舟山(14.8%),与镇江并列第8位。前三季度杭州(12.0%)、宁波(12.8%)GDP增速仅高于上海(10.6%),分列第14、15位。

  从总量来看,16个城市中4个城市总量超越2000亿元,分别为上海(6112亿元)、苏州(3059亿元)、无锡(2060亿元)和杭州(2051亿元),此外,还有南京(1753亿元)、宁波(1734亿元)、绍兴(1068亿元)、南通(1058亿元)4个城市总量超过千亿元。一半城市超千亿元,为长三角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郁鸿胜:总体来说,地区生产总值的稳步增长是前几年投资拉动后的结果显现。苏州、南通的迅速增长,得益于两地临近上海、交通便利,并具备了与长三角区域招商引资和交通一体化的优势。南通发力较为明显,与它近两年来工业投入大、沿江沿海经济平台渐已成型、特别是民营经济发展快有直接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南通与上海交通设施的一体化建设正在进行:苏通线的发展,沪崇苏大通道,这些交通网的建立,使南通与上海的距离大大拉近。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南通增速最快,长三角工业产业北移态势渐现

  杨晋超:1—3季度,16个城市共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4663亿元,同比增长23.1%,其中,上海突破万亿元,达到11184亿元;苏州市接近7000亿元,达到6981亿元;无锡超过4000亿元。

  16个城市中有12个城市工业增长速度比上半年有所回落。增速最快的是南通市,由上半年的第9位跃至榜首,达33.2%;最低的仍是上海,13.6%。有5市增幅在30%以上,分别为:南通(33.2%)、扬州(32.3%)、湖州(32.2%)、南京(31.7%)、泰州(31.2%)。

  郁鸿胜:南通增速最快,反映了南通招商引资的项目中,工业生产规模较大的企业增多了,层次高了,科技含量也比较高。也可看出,南通的发展潜力很大,未来有希望发展成为10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

  同时,从增幅在30%以上的5座城市,也可看出:除湖州以外,都来自苏中和苏北。这表明,长三角具有产业布局的区域新空间,也反映出长三角工业产业重心开始北移的态势。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南京超过50%,居首位;生产性服务业大有潜力

  杨晋超:今年以来,长三角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部分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16城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接近万亿元,达到9474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9.2%。

  从城市看,有5个城市的服务业增加值超800亿元,分别为上海(2787亿元)、苏州(958亿元)、南京(898亿元)、无锡(841亿元)和杭州(815亿元)。从增速看,苏州增长16.1%列首位,舟山、无锡分别增长15.1%和15.0%,分列2、3位。

  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来看,南京实现历史性突破,达51.2%,比去年同期提高7.7个百分点,超过上海,居长三角之首。上海为45.6%列次席。舟山(43.2%)、无锡(40.8%)成为另外两个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40%的城市。从比重提升幅度来看,16个城市中有三成城市明显增加,其中无锡、杭州、宁波三产比重均有较大提高。

  郁鸿胜:南京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0%,与江苏省高层今年来重视发展现代服务业有直接关系。当然,南京注重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结合,抓住了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这样一个命题,政策措施到位,规划得力,转型立竿见影。同时,南京也给正在大力提倡服务业的长三角其他城市很好的启发:生产性服务业大有潜力。从国际上来说,一些发达国家的生产性服务业要占到整体服务业的60%到70%。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南京增速超20%,服务业立头功

  杨晋超:今年以来,长三角地区居民收入呈现稳步增加态势。前3季度,16个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值突破万元,达到11644元,比去年同期增加近1500元,增速均值达到14.1%。

  从总量看,12个城市收入超过万元,前4位的城市均超过1.3万元。上海居各城市之首,达14136元。台州(14135元)、宁波(13317元)、绍兴(13117元)、杭州(12756元)、苏州(12424元)居2—6位。

  从增速看,南京力拔头筹,增幅达24.9%;无锡与湖州均增长18.4%,并列第2;扬州(16.8%)和泰州(16.2%)分列4、5位。16个城市中除嘉兴外,增速都在两位数以上。

  郁鸿胜: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必然带动居民收入的增加。有了超过服务业增加值逾50%的增速,南京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超过20%,自也在情理之中。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苏州增幅最高;未来消费能力还会加强

  杨晋超:1—3季度,长三角地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71亿元,同比增长14.5%。从总量看,上海独占鳌头,完成2155亿元,占整个长三角的三成。南京(645亿元)、杭州(637亿元)、苏州(570亿元)、无锡(504亿元)均超过500亿元。这5个城市的零售额总和占长三角地区的63%。

  从增速看,江苏消费品市场明显旺销,长三角前5强均被江苏城市占据。苏州独领风骚,同比增18.4%,南京居第2,增长18.3%,无锡增长18.0%,居第3位。

  郁鸿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提升,说明苏州十分重视服务业。但从苏州服务业结构上来看,基本以生活性和消费性服务业为主。由于苏州制造业发达,吸纳外来劳动力的空间很大,城市人口发展有急剧增大的趋势,未来消费能力还会很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舟山增速39.6%,列第一;大部分城市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

  杨晋超:今年长三角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相对平稳。1—3季度16个城市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1619亿元,同比增长19.5%。各城市中,投资总量超过800亿元的有6个,分别是上海(2680亿元)、苏州(1483亿元)、南京(968亿元)、无锡(965亿元)、宁波(899亿元)和杭州(815亿元)。

  从增速看,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16个城市中有13个城市增速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城市回落了20个百分点。增幅列前5位的分别是舟山(39.6%)、扬州(35.9%)、南通(33.2%)、常州(32.6%)、镇江(30.1%)。

  郁鸿胜:舟山原来的基数就较低,低基础上出现高增长,是事实,但不具备代表性。具有代表性的是“13个城市增速下降”这一事实,这表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在这一地区收到了效果。

  协议注册外资:泰州增长70%以上,苏、宁同比下降

  杨晋超:长三角地区是近年来全国利用外资总量最大、势头最猛、增长最快的地区,但今年1—3季度协议注册外资低速增长,增幅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6城市协议注册外资511亿美元,同比增长11.4%。4城市协议注册外资超过40亿美元,苏州、上海继续领先,超过百亿美元,无锡逾60亿美元。从增速看,中小城市发展速度惊人。泰州同比增长73.9%,居首位,镇江和南通增速也分别超过50%。苏州、杭州、绍兴、嘉兴等城市协议注册外资同比则出现负增长。

  郁鸿胜:泰州协议注册外资巨大增幅体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制造业出现长三角区域北移迹象;二是招商引资有突破。但泰州也不宜太喜,毕竟是一种低基础上的高增长,要保持这样好的势头,更要做好投资环境的改善工作。

  值得提醒的是,苏州、杭州等城市出现了同比负增长,它也说明两个特点:一是招商引资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在制造业转移的过程中,土地紧缺成为引资的一大瓶颈;二是在现代服务业的招商引资方面,这些地区的吸引力明显不如大上海。

  进出口总额:泰州增长52.7%,居首

  杨晋超:前3季,长三角对外贸易“高出低进”的格局与去年同期形成鲜明的反差,实现进出口总额3665亿美元,比增26.3%。其中6座城市超双百亿美元,分别为上海(1364亿美元)、苏州(1011亿美元)、宁波(248亿美元)、杭州(218亿美元)、无锡(213亿美元)、南京(200亿美元),占长三角的比重达88.8%。增速上,泰州52.7%,居首位;无锡38.8%,列次席;苏州第三,38.5%。有半数城市增速超过30%。

  出口方面,16城市同比增长35.9%,有8个增速过40%,其中扬州最快,达53.5%。苏州、无锡、南京、嘉兴也居前五。

  郁鸿胜:这些数据反映出几个特征:一是原来发展比较慢、经济总量较小的一些城市,在发展中正呈加速趋势;二是由于原来基数较低,增速显现较快;三是国家宏观的政策因素,主要涉及到长三角的特大或大城市,而对中等城市或一些小城市影响不大。这些因素都促进了整个长三角区域特大、大城市或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

  (专家郁鸿胜观点由本报实习生张昊采访整理)

  《华东新闻》(2005年10月28日第二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